策03章 倒叙(第2/5页)

“你的评论真尖刻。最近走红的阿井立秋好像很有前途吧?”

“那个人很努力,也有才气,东西写得不少。不过,恐怕太自负了点吧,好像全世界都围着他转。人在日方中天的时候都这样。当他意识到世界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时,大概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香取霰呢?”

“他不过是新闻媒体的艺伎。”

“新闻媒体的艺伎?”

“最初的作品碰运气拿个新人奖,名字也上了文坛,可是没有后续作品。为了使自己的名字仍然留在文坛上,只好上电视,上电台,搞对谈,参加各种各样的座谈会,讲演、上杂志封面、写杂文、写通讯,等等。只要是新闻媒体的饭,什么都吃,用这种办法苟延残喘。似乎自己也觉得没写东西,便说——要是想写真正的杰作,还是不要写——就跟禅宗的问答一样。这就是无才、或者说少才作家(?)的悲剧吧。”

“不过,这种生活方式总比一般的艺伎幸运吧。新闻媒体的饭味道也好,‘红包’也丰厚吧,用不着对自己不喜欢的客人扭捏作态,拋送媚眼。而且,花街柳巷也没有称为‘先生’的艺伎。”

“虽然没有卖身,其实和‘精神卖淫’没什么两样。说穿了,自己不喜欢的素材,却又不得不写的那些红得发紫的作家都是被迫精神卖淫。”

“你也精神卖淫过吗?”

“我没必要那样做。自己想写什么,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写。”

“你的条件很优裕。”

“作为作家,也许我得天独厚。”

“最近我还看过沥青虎男的作品。”

“怎么样?”

“好像受骗的感觉。总觉得下面可能很有意思,就坚持着看下去,没有任何高潮就结束了。”

“他的作品就是这样。一开始就吊读者的胃口,结果和白开水一样没味。读者受骗上当好几回。最近他的书根本卖不出去。听说书店称他为‘捆包作作家’”系。

“什么叫‘捆包作家’?”

又是一个怪僻的词汇,女老板听得莫名其妙。

“批发书店把他的书送到零售书店以后,零售书店连捆包都没打开,原封不动地退回去。”

“真够损人的。”

“费时累人地把捆包打开,摆在本来就不富余的书架上,根本无人问津。既然一本也卖不出去,索性原样退回去。这种‘捆包作家’最好别当。”

“帆尾座椅子被称为巨匠,他的书买不到啊。”

“什么巨匠?我看是个‘虚匠’,绣花枕头。名字倒像妖怪似的庞然大物,写的东西嘛,尽是身边琐事的杂记随笔。这样的东西被捧为‘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受性的珠玑之作’,评论家也好,编辑也好,吹得天花乱坠,读者也觉得在看名篇巨著,不称赞几句,就好像自己没有文学水平似的,所以都装作看懂的样子,其实上,谁也说不出来好在哪里。总之,他是用文学沙龙的标价暗语写东西,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那简直就是‘皇帝的新衣’。”

“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看不懂。不过,我认为江良利久院才是真正的巨匠……”

“他的确是巨匠。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并没有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封闭在推理小说里,而是从时空上向人生的全方位扩展。他从推理小说开始成名,但是听说非常讨厌别人称他为推理小说家。他现在是一个‘综合性作家’。不过,由于作品体裁的扩大,使他的文学出发点的推理小说显得单薄,作品形象也出现散漫的现象。”

“最近大家议论的麻敝履怎么样?”

“他是一个交际型的作家。心事不放在创作上,更注重文坛交往,什么高尔夫、麻将、围棋、象棋、赛马、赛艇,还有各种赌博、赛会、出版纪念会,以及文坛聚会,都必定参加。那些巨匠大家也都夸他。他和各个团体里都有交往。作家在各种地方发表作品,所以时常提到他的名字。只要有交往,一般就不会说他的坏话。都说作家水平的高低只看他的作品,其实不然。在文坛上吃得开,自己的书肯定总会卖得动。他的情况告诉我们,与等写一百本吃不开的书,不如写一本吃得开的书。当然,他这种类型的作家的作品书店里很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