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3/4页)

一代代人出生,一次次搬离。渐渐地,留在这里驻守的,都是无力离开或者固守家园不愿离开的人。

房超英父母都是老实人,父亲生前是码头搬运工,母亲则在一户户不断因时代而更新换代的各类新贵家中帮佣,一直工作到六十五岁行动不便才回到家里。

十二年前,房超英薄有积蓄后,曾给了母亲一笔不小的钱款,想让母亲到浦西买套房子,过过真正上海人的生活。但老太太一直以住不惯新村为由推脱。

寄托了房家长辈“福至运达”厚望的长子房运达一辈子都在穷困线附近兜圈,倒是在老母亲去世后盼来了“好运”。十年前老太太去世,临死前,她将这笔钱和房产平均分给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大儿子和大女儿。

本想凭母亲的遗产过几天好日子,但是,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已经嫁给日本人并移民的四妹房赶美专程回国,要求哥哥姐姐将父母的房屋和遗产全部拿出来,四个人平均分配。在已经富裕的房莺表示愿意放弃遗产分配后,大哥房运达、大姐房跃进、小妹房赶美三人,连同三人各自的配偶、子女,还有子女的配偶和子女,十几口人挤在摇摇欲坠的老房子里天天吵、摔、砸。

吵闹了一个月后,见哥姐始终不肯拿出母亲的财产重新分配,日籍华人房赶美愤然雇请律师,将房运达和房跃进告上法庭。

对于手足间的官司,从头到尾,房莺都脱身事外,不置一词。在女法官判决前对涉案当事人进行例行调解时,也淡淡表示,自己只是来看看判决结果,没能力帮助法官调解几人的矛盾,更无法调和几人因财产而破裂的亲情。心底的话,房莺哽在喉咙口没有说出来:各自生活近三十年,四人之间的亲情早已因为鲜于联络而淡漠,除了同用一个姓氏,在手足脸上,她看不到一点让她产生温暖回忆的东西,有的只是疏远他隔离。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而言,家有几个小孩算是常态。家境富裕者,尚可感受到手足友爱,寒贫家庭资源有限,想要长大,想要长好,只能想尽办法从手足那里去争。

房超英记得,有段时间,母亲收工回家前,哥哥都会主动跑到巷口去迎接母亲。当时仍然健在的奶奶常常夸奖大孙懂得心疼姆妈,但刚刚四岁的房超英感觉并不那一回事。因为每天母亲和哥哥一起回家后,两人都是一脸压抑的笑意。

这种情况维持了大半年后,实在抑制不住心中好奇的房超英在母亲收工前就早早候在她帮佣的那户人家门口,想看看母亲和哥哥究竟有啥秘密。

晚饭时间后,那户人家的门开了,母亲连连说着“谢谢侬”,双手合在胸前,略弯着腰从门内淡黄的灯光中退了出来。候着对方将门关了,这才直起腰,踩着急匆匆的小碎步向家走去。

房超英跟在母亲身后急走。她惊奇地发现,不管母亲走得多急,她的双手一直合抱在胸前。就在这时,哥哥房运达一脸兴奋地出现在巷口。

“小精豆子,小心肝,快过来。”母亲欢快地向哥哥伸出手臂。手心,是一个又红又圆的大苹果。

已经十二岁的哥哥快步迎上去,轻车熟路从口袋里拿出一把小刀递到母亲,母亲快手快脚地削好果皮,一切两半,母子俩便一人一半,低头啃了起来。从背后看,两人的肩胛骨都一无例外地因为瘦削而向上高耸着,顶得衣服上突起四团尖尖的小包。他们啃食的嚓嚓声,连巷口处偷窥的房超英都听出了其中的急迫和贪馋。

那是1967年。那一年,四岁的房超英每天都感觉饥肠辘辘,每次要手上多出几道筷子打出的红印,才能从妹妹手中夺一块饼或者一块馒头。那又红又圆的苹果,她只在店铺的橱窗里看过,别说吃,就连摸都从未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