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坐而论道(第2/6页)

几个人寒暄后进了包房,郑卫国的打扮,让丁能通觉得这小子好像看破了红尘,过去的分头改成了板寸,金丝边眼镜,一身黑色唐装,脚上穿了一双老式北京布鞋,手腕上戴着一串精致的玛瑙念珠,抽烟还配上了金烟嘴,一副闲情逸致的打扮。

顾怀远则不然,过去梳得油光水亮的背头改成了过耳长发,有三分之一白了,由于不修边幅,显得有些落魄,正是大文豪的气质。

很快酒菜就上齐了,郑卫国上了一瓶上万元的洋酒路易十三,还扬言管够喝。三杯寒暄酒下肚,众人一边吃着干捞翅,一边侃大山。

"存山,听说黑水河上游漂下来一具男尸,案子破了没有?" 郑卫国不经意地问。

"卫国,这种小案子你这个大老板也感兴趣?"石存山用诱供的口吻问。

"别逗了,石存山,这案子还小吗?谁不知道这具男尸是从上游钼矿漂下来的,口袋里的矿石碎屑还是你发现的呢,对吧?" 郑卫国洋洋得意地问。

"那又怎么样?"石存山顿时警觉起来。

"怎么样?你们不是成立了秘密专案组了吗?我听说邓副市长亲自挂帅,有这事吧?" 郑卫国往金烟嘴里塞了一支烟,点上火慢慢悠悠地吸着问。

"卫国,你对这个案子怎么这么感兴趣?"石存山笑里藏刀地问。

"存山,我不是感兴趣,只是好奇,钼矿是个马蜂窝,你这一剑捅上,小心被马蜂蜇了!"

"卫国,听你这口气好像知道谁是马蜂了?"石存山步步紧逼地问。

"存山,你可别害我,我和通哥、怀远都曾经在马蜂窝里呆过,知道别人捅一剑的滋味,我不过是凭借第六感觉提醒老兄,江湖险恶呀!"

"卫国,你说的江湖在哪儿?"石存山也点了一支烟吞云吐雾地问。

"经过'肖贾大案'后我才发现真正的江湖在人的心里,心有多险,江湖就有多险;心有多恶,江湖就有多恶!" 

郑卫国还没说完,丁能通接着话茬儿说:"这么说,心有多大,江湖就有多大了。我看呀,是你们俩武侠小说看多了,这世上哪有什么江湖,江湖像鬼神一样,都是人杜撰出来,自己吓唬自己的东西。"

"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来的,"顾怀远插嘴道,"出自《庄子·大宗师篇》,原句是'泉涸,鱼双与予处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历来以寓言的形式阐述玄妙的真理,可谓寸字寸金。江湖不是小溪,也不是大海。之所以不是溪水,是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给人的感觉更是潺潺细水,清澈见底,我们不忍心看到它浑浊;之所以不是大海,是因为大海广阔汹涌,深不可测,心中只有敬畏,感觉望而却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现人的处境,江有溪之隽永绵长,而且有奔腾之势,复杂的水境泥沙混杂;湖有海的深沉,无穷的生命蕴涵其中。人之悲哀,就在于江湖。所以古龙先生在一本武侠小说中借杀手燕十三之口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还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什么是江湖?恩怨就是江湖。因为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江湖。再深一点说,在中国人心中,江湖早就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概念。中国古代的隐士往往与政治有关,基本上有两种:一种因不能跻身朝廷和官场而退居江湖,一种因不愿为现实政治所束缚而退居江湖,前者基本是儒家隐士,后者基本上为道家隐士。他们都是正统社会的知识分子,属于所谓'士'的阶层。所以,隐士不管怎么隐退山林仍然是正常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隐居只不过是他们生活的一种状态,一种与入世相对的出世状态,算不得江湖。其实真正的江湖是指与正统社会相对立的一个秘密社会,这个秘密社会不一定有完全统一的组织形式、固定的法律规范,但它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团体、相对稳定的规矩和道义原则、稀奇古怪的语言,它们共同构成了江湖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异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一个地域,从地域上根本无法找到江湖,江湖与正常社会共有一个地域,那就是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江湖之所以能独立成一领域,是由于它那为常人无法了解的秘密文化。通过这一秘密文化,江湖得以寄生在正常社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