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16页)

市委班子调整到位,于树奎接任组织部长后,廖志国决定马上拿掉赵瑞星,而且态度非常坚决,颇让黄一平吃惊。

“赵瑞星虽然任职时间不长,在几个大的事情上出力也不小,可是这种人就像一把双刃剑,刺向敌人的时候也容易伤及自己。也有些像野生的长江河豚鱼,美味却有毒。过去,因为有‘三剑客’作祟,需要他发挥制约与杀伤作用。现在形势稳定了,还是将他送远一点为好,免得日后尾大不掉、遗患无穷。再说,重用了这种人,影响也不好。”廖志国说。

“可是,像他这种职级、资历,安排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合适呢?”黄一平顾虑,万一对赵瑞星安排不到位了,产生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或许破坏力更大,同时也让他夹在中间难做人。毕竟,当初为了廖志国的利益,他与赵曾经联手做过很多事,赵瑞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根据他的情况,在几套班子里安排一个副秘书长,原本也就不错了。可我考虑这次送佛到西天,一步到位,让他做政协副主席。这样做的巨的,一是让大家看看,全心全意帮我廖某做事的人结局不差。二是给足赵瑞星甜头,也免得他以后多嘴多舌。”廖志国主意已定。

“啊!”黄一平瞪大眼睛,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须知,一个组织部副部长,居然当了政协副主席,不要说在阳城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恐怕都少见。不知情者一定以为阳城市委用人不拘一格,或者这个副部长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才,其中内幕只有黄一平这样的知情者才清楚。不过,黄一平还是对廖志国的深谋远虑表示由衷叹服:“您这个安排高瞻远瞩,可谓两全齐美!”

关于黄一平的去向,其实早在市党代会前就定下来了。

“你哩,就到海北接于树奎的班。唔?”廖志国正式征求黄一平意见。

“我服从廖书记您的决定,您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是,我从来没有做过单位主官,基层实践也少,还是感觉底气不足。再说,真让我离开您身边了,心理上一时也难适应。”黄一平心中欢喜的同时,不免有些伤感与失落。毕竟在廖志国身边工作五年多了,现在突然说到离开的话题,还是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嘛!趁着我在阳城这两年,你也赶紧到下边锻炼一下,积累些资本,万一哪天我离开了,说不定还能帮你再向上走一步。这个事,就这样说定了。唔!”廖志国神情也不免有点落寞,语气却非常坚决。

黄一平拟任海北县委书记职务,在阳城官场还是有些出人意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像黄一平这样的秘书,从大学课堂,到中学讲台,再到机关,几乎没有什么基层管理经验,居然一举坐上县委书记的位置,委实有点一步登天的意思。

平心而论,县(市)、区委书记说起来是个苦差事、难活计,其实那只是相对于高层次的机关干部而言,而且比较的只是辛苦、操劳程度。事实上,就权力的大小与覆盖面来说,就是省里的厅长、国家部委的局长,都未必堪与县委书记手上的权力相匹敌,更别说普通机关的处级官员了。不论多小规模的县(市),也不管其贫穷、偏僻到何等程度,却几可等同于一个独立王国,不仅各类机构一应俱全,而且权力运作空间很大,受到外界的干扰、制约又小,县委书记的自主、自由度堪比小国君王。况且,就岗位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而论,县委书记也绝非同级其他位置能比。如果一位官员没有在县委书记职务上历练过,通常鲜有晋升到地市、省部乃至更高层级的可能。因此,很多人都视此台阶为官途的一个必备基石。当然啦,县委书记岗位对官员能力、水平的锻炼也毋庸置疑。别人不谈,就说廖志国本人,正是因为在县长、县委书记任上蹲了不少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政绩,这才有了平步青云的今天,也才敢于在阳江、阳城两地搞出如许大的手笔。其间,就是遇到再大的矛盾也能举重若轻。相比较而言,冯开岭就是因为缺少这个经历,上升得总是有点磕磕绊绊,遇事处置起来也难免优柔寡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