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3/15页)

黄一平将上述一段话细细揣摩,感觉廖志国此意并非限于两难境地的无奈选择,而是一种举重若轻、收放自如的高超战略战术,是只有成熟官场人物才具有的一种攻守谋略,不禁叫好道:“还是廖书记考虑周全。这事要是让我处理,很可能就会感情冲动意气用事,把事情办糟办砸了。”

“这件事的处理,大的方向由我把握,实际操作还得你出面,总的基调把握一条:一切以政治需要为基础,讲究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你办事,我放心!”廖志国又将皮球踢给黄一平。

36

打着处理海北出租车伤亡事件的旗号,黄一平牵头悄悄成立了一个联合调查组。因为事故发生在4月19日夜间,故名“419”专案组。

几年来,关于上述出租车质量问题,除了群体上访之外,各种举报也是接连不断。在阳城,上自市委市府领导,下至政法、纪检机关,均接到大量此类举报,其中有匿名也有署名。可是,由于举报者主要是些地位低微、文化程度不高的司机,这些人一来掌握的情况不多,二来语言、文字表述水平低,因此提供不了太多有用信息,甚至形成不了基本有效的查办线索,其举报也就统统被束之高阁。现在情况出现转机,表面看是因为出现了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实质却是有了廖志国的政治需要,以及黄一平的敏锐观察与联想,事情马上就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黄一平根据廖书记确定的基本原则,举着后者亲赐的令箭,分别找到纪委书记何长来、政法委书记朱玉,传达了如下重要指示:海北“419”重大交通事故,可能隐藏着一系列腐败、渎职犯罪,必须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予以彻查;为使调查工作顺利、高效进行,同时也着眼于关心爱护干部,调查组以纪检、政法两委名义联合组建,暂以不公开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所需一切人、财、物,皆由黄一平副秘书长出面协调,纪检、政法等相关部门无条件配合。

朱玉、何长来主管执法、执纪部门,对于办案查人自然不是外行。可是,按照廖志国旨意成立的这个“419”专案组,连他们也感觉颇多诡异之处:

其一,调查组说起来是借了检委、政法委名义,指定纪检委书记何长来、政法委书记朱玉共同负责,却没有只言片语的书面文件,也不明确谁是牵头主管者。实际上,从廖志国的口谕分析,只是临时搭起一套工作班子,具体事务则由黄一平这个协调人总负责。从组织程序上看,这个专案组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其二,表面看,调查组用的是汽车伤亡事故,也套用了“419”这个时间概念,实质上却不负责事故本身的处置,除了事故原因的调查、认定外,保险理赔、伤亡善后等一应事务皆不涉及。因此,调查组成员只有个别公安交巡警、汽车质量检测、安全监督专家,其余全是从市纪委、检察院、公安局抽调的精干办案人员。显然,这个专案组的主要指向是查人,而不是办事。

其三,调查组的所有行动,一律处于绝对保密状态。调查组成员不仅经过了特别挑选,而且强调了非常严格的纪律:每两人一个组合,各个组合之间不准相互通报、打听情况;调查获得的每个新线索,下一步的每个新进展,都要得到批准才能深入;每个成员的行踪,除了调查组负责人外,不得向包括原单位领导和亲属在内的任何外人透露。这样一桩平常的交通事故,竟然搞得如此神秘,无法用常理来解释。

其四,为了保证调查的效率与保密性,黄一平亲自挑选了江心岛某驻军招待所作为办案点,调集了多辆挂着军、警、外地牌号的轿车,所有经费也是实报实支。近些年,政法、纪检部门先后办过好多大案要案,也组织过很多不同类型的专案组,可从这次的伙食、住宿、补助标准上来看,还是感觉似在办理一桩惊天“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