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第4/4页)

书中的二十几个人物,基本是在艰难世事中求生的普通人。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忧郁与苦闷,思索与彷徨,爱与欲,生与死,构成生死之歌中的一个个音符。诸多人物的一世人生,犹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昼夜交替,四季更迭,蕴涵着世间万物由盛及衰、草木从荣到枯的规律。人生悠忽兮如白驹之过隙,辉煌与欢乐总是过眼烟云,情缘与偶遇难免转瞬即逝。当主人公年幼时,诗人贝特—哈拉哈米的诗歌曾经在各种仪式、各种庆祝活动或公众集会上被引用,被歌唱,可是如今他的声名已经被人们遗忘,他诗歌的词语和旋律也几乎被遗忘,人们甚至长时间不知道他的生与死,直到作品末尾才交代他在睡觉时死于心力衰竭。在他笔下,物体与爱情,衣装与思想,家园与情感,一切变得破败与乏味,最后归于尘土。商人欧法迪亚·哈扎姆曾拥有蓝旗亚轿车,喜欢和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在城里兜风,或到土耳其赌场消遣,经常前呼后拥,风光无限,而今身患癌症躺在重症监护室,气息奄奄,昔日朋友不知去向,甚至无人来清理他的尿液管袋。文化管理员耶鲁哈姆·施德玛提虽然积极乐观,一脸阳光,但病魔缠身。莉吉与查理、查理与露茜虽然成就了露水姻缘,但最终分离。罗海尔与“作家”虽然拥有一席之欢,但永远不会有结果。数次丢掉饭碗的阿诺德·巴托克一边照顾年逾八旬、瘫痪在床的老母,一边探讨永生问题。结果发现:

成双成对来到世上的并非生与死,而是性欲与死亡。由于死出现在生之后,比生晚出现千万年,很有可能希望死有朝一日将会消失,生则不会再消失。因此永生便在逻辑上具有了可能性。我们只需想办法消灭性欲,便可以具有从世上消除痛苦,消除死亡之必然。

阿诺德在对永生问题进行探讨时,得出的显然是形而上的结论。而书中人物的生与死,沿袭的则是所谓“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的自然之道。也许后者,正是奥兹本人对“生死之韵”的咏叹。

感谢阿摩司·奥兹教授在我翻译此书时一如既往的帮助,尤其是在翻译书名与某些诗句时给予的悉心指点。也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洁在出版此书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与热诚,以及责任编辑在编校文稿时付出的辛勤劳动。

钟志清

2009年岁末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