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明石(第6/12页)

①昼夜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源氏公子当此心事重重、耽于愁思的时候,听了这些活也很悲伤,频频以手拭泪。回答他说:“我蒙了无实之罪,飘泊到这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不知前生犯了何种罪孽,百思不得其解。今夜听了你这番话,恍悟此乃前世注定一大因缘!你既有此宏誓大愿,何不早早告我?我自离京以来,痛念人世无常,每觉心灰意懒。故除了勤修佛法之外,一概不作他想。空度岁月,意气消沉。君家有此美眷,我亦略有所闻。但念自身乃一罪犯,岂敢冒昧妄想?因此断念,自甘寂寞。尊意既然如此,即请红丝引导,不胜感激。好事成就,亦可慰我孤眠也。”明石道人闻言,欢喜无量,答道:“谙尽孤眠滋味者,应怜荒浦独居人。

务请体谅父母长年切望之苦心。”说时全身战慄,但亦不失体统。源氏公子说:“你那住惯荒浦之人,岂能如我这般寂寥。”遂答吟道,“离居长夜如年永,旅枕孤单梦不成。”

那推心置腹的样子,异常优雅,美不可言。明石道人又向公子发了许多牢骚,为避免烦冗,恕不尽述。又恐笔者记载失实,过分显露了道人性情的乖僻与顽固。

且说明石道人既已完成夙愿,心中如释重负。翌日近午,源氏公子遣人送一封信到山边的内宅里。从道人的话听来,这大概是个腼腆的姑娘,源氏公子心想:此种偏僻地方,或许隐藏着意外优秀的佳人,便悠然神往,在一张胡桃色的高丽纸上用心地写道:“怅望长空迷远近,渔人指点访仙源。

本当‘暗藏相思情’,但终于‘欲抑不能抑’①了!”信上写的似乎只此数字而已。明石道人悄悄地等候着源氏公子的消息,走到山边的内宅里来一看,果然送信的使者来了。他就竭诚招待,殷勤劝酒,灌得他面孔通红。但小姐的回信只管不送出来。

①古歌:“暗藏相思情,勿使露声色。岂知心如焚,欲抑不能抑。”见《古今和歌集》。

明石道人便走进女儿房间里,催她快写。女儿还是不听。她看见了这封教人受之有愧的情书,羞耻得手也伸不出来。她拿对方的身分和自己的身分比较一下,觉得相去太远,不敢高攀。便推说“心绪不好”,横靠着躺下了。明石道人无可奈何,只得代她写回信:“承赐华函,不胜感激。惟小女生长蓬门,少见世面,想是‘今宵大喜袖难容’①之故吧,竟惶恐得不能拜读来书。朽人猜度其心,正是:双方怅望同天宇,两地相思共此心。

未免说得太香艳吧?”写在一张陆奥纸上,书体十分古雅,笔法饶有趣致。源氏公子看了,觉得异常风流,甚是吃惊。明石道人犒赏使者的是一件特别精致的女衫。

翌日,源氏公子又写一封信去。先说:“代笔的情书,我生平尚未见过。”又说:“未闻亲笔佳音至,只索垂头独自伤。

正是‘未曾相识难言恋’②了。”这回写在一张极柔软的薄纸上,书法实甚优美。明石姬③看了,心念自己是个少女,看了这优美的情书若不动心,未免太畏缩了。源氏公子的俊俏是可爱的,但身分相差太远,即使动心也是枉然。如今竟蒙青眼,特地寄书,念之不禁泪盈于睫。她又不肯写回信了。经老父多方劝勉,方始援笔作复。写在一张浓香薰透的紫色纸上,墨色忽浓忽淡,似乎故意做作。诗云:“试问君恋我,情缘几许深?

闻名未见面,安得恼君心?”

①古歌:“昔日有喜藏袖中,今宵大喜袖难容。”见《新勅撰集》。

②古歌:“未曾相识难言恋,唯有芳心暗自伤。”见《孟津抄》。

③以下称明石道人的女儿为明石姬。

笔迹与书法都很出色,丝毫不劣于京中贵族女子。源氏公子看了这明石姬的书柬,想起京中的情况来,觉得和此人通信颇有兴趣。但往还太勤,深恐外人注目,散布流言。于是隔两三天通信一次。例如寂寞无聊的黄昏,多愁多感的黎明,便借口作书。或者推量女的亦有同感的时候,寄信慰问。明石姬每次回信,都不无适当之语。源氏公子想象这女子的风韵娴雅的品质,觉得不见一面不甘罢休。然而良清每次说起这女子,总表示“此人属我”的神情,令人不快。况且他已经苦心追求了多年,今我当面攫取,使他失望,又觉对他不起。左思右想,最好对方主动,移尊就教,我不得已而接受,如此最为妥当。然而那女的比故作姿态的贵族女子更为高傲,决不肯毛遂自荐,教人奈何不得。于是双方对垒,竞赛耐性,如此因循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