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明石(第5/12页)

明石道人老泪流个不住,便命人到山边的内宅里去把琵琶和筝取来,自己做了琵琶法师①,弹出一两个稀有的乐曲,手法非常美妙。然后劝请源氏公子弹筝。公子也略弹了一会,听者又受到种种深刻的感动。原来音乐不论手法是否十分精湛,只要环境优美,则曲趣自然增色。现在这里是水天一望无际的海边,嘉木繁茂,葱茏可爱,比春天的樱花与秋天的红叶更加优美。其时秧鸡象敲门一般叫响,令人想起古歌“黄昏秧鸡来叩门,谁肯关门不放行?”②的情景。

此时明石道人弹起那音色特别美好的筝来,技法非常高明,源氏公子深为感动。他随意地说:“筝这乐器,若教女子从容不迫、自由自在地弹奏,真好听呢。”明石道人不觉莞尔而笑,答道:“听了公子的演奏之后,哪里还有女子弹得更好听呢?实不相瞒:弹筝之道,我家受延喜帝③嫡传,至今已历三代了。我身命运不济,早已屏除世俗之事。但偶逢心情不快之时,也常弹筝遣怀。不料小女也来模仿,听其自习,弹得竟与已故亲王殿下手法相似呢。——呀,失言了,想是我这‘山僧’耳钝,把琴声当作‘松风音’④,故尔胡言乱道罢了。不过我总想找个机会,教公子悄悄地听一听小女弹筝呢。”他说到这里,全身发抖,几乎流出眼泪来。

①平安时代里巷间弹琵琶的盲僧,称为琵琶法师。后世以弹琵琶说《平家物语》为业的盲人,亦称为琵琶法师。

②此古歌见《河海抄》所引。

③延喜是醍醐天皇的年号。

④古歌:“山僧听惯松风音,闻琴不知是琴声。”见《花鸟余情》所引。

源氏公子道:“有高手在此,我弹的真是所谓‘闻琴不知是琴声’,惭愧死了!”他把筝推开,又说:“奇怪得很:筝这个东西,从古以来女子弹得最好。嵯峨天皇的第五位公主,受天皇嫡传,是世间最高明的弹筝家。此后这系统就失传。今世号称专家的人,都只是皮毛功夫而已。这浦上却隐藏着此道的能手,真是意想不到的快事!但不知可否让我听一听令媛的妙技?”

明石道人说:“岂敢!公子要听,只管吩咐,我叫她到尊前来弹奏就是了。在古昔,‘商人妇’①弹琵琶也曾感动贵人呢。讲到弹琵琶,真能弹出妙音的人,在古代也不易多得。我那小女却一上手就流畅,高深的曲调也能微妙地表演,不知道她是怎样学得的。让她处在这涛声咆哮的地方,实在怪可怜的。不过每当心思郁结的时候,有这个女儿也可聊以慰情。”话中含有风趣,源氏公子颇感兴味,便把手头的筝推过去请明石道人弹奏。明石道人果然弹得非常出色,迥异凡响。今世失传的技法,他都熟悉,手法也都照古风。那左手摇弦而发的音,尤其弹得清澄可听。这里不是伊势,源氏公子却教嗓子较好的随从者歌唱催马乐《伊势海》。其词云:“伊势渚清海潮退,摘海藻欤拾海贝?”自己也时时按拍,与他们齐声合唱。明石道人停止了弹筝而赞赏。他教人备办种种茶点果品,都极珍贵,又殷勤劝随从诸人饮酒,大家几乎忘记了人世忧患,欢度了这一宵。

①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云:“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色越来越深。海风送凉,残月西沉,天空明净如水,人间肃静无声。明石道人便与源氏公子开怀畅叙,无所不谈。先谈初住此浦时的心情,次述频年为来世修福的功行。琐琐屑屑,娓娓不倦,最后连女儿的情况也不问自告了。源氏公子觉得可笑,然而话中也有深可同情之处。明石道人说:“真不好意思开口:公子降临到这梦想不到的穷乡僻壤来,虽然为期短暂,毕竟是我这老道人频年修行积福,蒙神佛垂怜,故尔暂时奉屈来此受苦的。我有一事向住吉明神祈愿,至今已十八年了。我那小女,年幼时我就寄与厚望,每年春秋二度,带她到住吉神社去参拜明神。我昼夜六时①诵经礼佛,常把我自己往生极乐之愿放在其次,而首先求神保佑我这女儿,使她嫁得贵婿,成遂夙愿。我前世作孽,今生做了个可怜的乡村贱民,但我的父亲也曾身居大臣之位。我这一代已经是田舍平民了。今后长此下去,一代不如一代,势将永远沉沦,想起了好不悲伤!惟此小女,堕地之后我就寄与厚望,誓愿她将来嫁与京中达官贵人。因此之故,我得罪了许多身分相应的求婚人,对我自身亦多不利,然而并不引以为苦。只要我一息尚存,虽然腕力薄弱,誓必爱护到底。万一良缘未得,而我身先死,则我早有遗命:与其嫁与庸夫,不如投身海底,长与波臣为伍。”说时声泪俱下,种种伤心之言,难于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