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的故事(第5/5页)

但是这次,我对曼哈顿的景观感到最为不满的并不是这点,而是“装饰艺术”、“现代”和“后现代”这三种流派的建筑无序地四处林立。原本应该像贵族们那争奇斗艳的宝石般屹立的哥特式尖塔的背后,居然矗立着更简约、更高的冷冰冰的大厦。那些庞大的由钢铁和玻璃打造的巨人,冷冷地俯视着那些经过精美装饰的尖塔,似乎在嘲笑它们无谓的努力,讥讽它们的幼稚和落伍,这种场景看了实在让人欷歔。如此这般,这些老旧大楼的结局似乎只有一个,等待着它们的只能是被摧毁后铲平的命运。这样漫无计划地建设,我感觉已将曼哈顿举世无双的、最具艺术性的部分被破坏殆尽。

“装饰艺术”在单独一幢建筑中即可完整体现,但密斯·凡的玻璃摩天大楼,却要在楼群集合体屹立时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如果能好好组织,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将可以打造出一座水晶般闪亮的城市,为曼哈顿带来第二个黄金期。那些玻璃建造的并不出名的一幢幢大楼,不仅仅是建筑师或其所有者的私人物品,而是属于都市的一部分。就像科比西埃所提倡的,因为有了绿地和广场的衬托,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装饰艺术”以前的古董大楼和密斯·凡之后的现代化楼群,是不是应该分开更好些?既然有“区域划分法”存在,我觉得就有必要作这种考虑。还有,就算推崇密斯·凡的杰作,也不该一窝蜂地模仿他。他先驱性的杰作西格拉姆大厦坐落在哪儿,我甚至都无法在那些楼群中找到。

对我来说,“摩天大楼”这个字眼,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指的是密斯·凡建筑革命之前的大楼。它代表了人们想一步登天的理想,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设计和尽量多的楼层。把设计理念和思想完全不同的两类高层建筑毫无章法地混在一起,这种无知,是曼哈顿这座珍贵的先进都市之岛在艺术方面的最大败笔。

我觉得,如果说这个现象对日本的正统建筑界有所启示,可能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我并不打算具体说那个问题中的哪一点对我们有何参考,只要有读者跟我一样,了解曼哈顿岛建筑史的教训,或是理解我写的许多批判现实的作品中隐含着的意思,剩下的只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曼哈顿岛曾经是个新天地。十七世纪,荷兰人为了摆脱欧洲的诸多限制与拥挤,远渡大西洋,发现了这座“小丘之岛”,并用一百美元买了下来。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地方会如此重要,能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往未来城市的出发点。

迈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也渡过太平洋,在异国四处寻找一块土地,期望能构筑一个拥有先进科学的新王国。我不知道这部作品所说的地方将来是否可以成为另一个曼哈顿,但我期待探索曼哈顿的发展能成为它将来的一个参考。

二○○三年九月一日


[1] 艾利莎·奥的斯(Elisha Otis,1811—1861),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哈利斯法克,一八五二年开始在美国纽约扬克斯一边工作一边研发电梯,并于一八五四年全部完成。

[2]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德国建筑师,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3] 勒·科比西埃(Le Corbusier,1887—1965),瑞士建筑师,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和激进分子,被称为现代建筑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