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2/5页)

与喜欢张扬、爱出风头的泽利科・拉茨纳托维奇不同,佐兰・季利奇讨厌拍照。他显然极力回避任何公开场合。这方面,他类似于某些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如人称阿布・尼达尔的萨布里・阿尔巴纳。

德克斯特在《新闻周刊》里查到了波黑内战的一篇特写报道,报道描述了塞尔维亚的所有军阀,对于季利奇只是匆匆提过几次,很可能是缺乏材料。

有一张照片,显示的是季利奇在某个鸡尾酒会上,显然经过剪切和放大,因此有些模糊不清。另一张照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由贝尔格莱德警方档案提供,显然是回顾贝市泽姆恩街区黑帮时代。仅靠这两张照片,不管是少年还是成年的季利奇,如果在街上擦肩而过,德克斯特都没法认出这就是他要寻找的对象。

那个被称为私家侦探的英国人,提到了贝尔格莱德的一个私家调查机构。现在已经是战后,米洛舍维奇早已倒台。南斯拉夫的首都——季利奇出生、长大并且由此消失的地方——似乎就是调查应当开始之处。德克斯特从纽约飞到维也纳,然后转机抵达贝尔格莱德,并登记住进了凯悦酒店。从他的十楼房间的窗户望下去,眼底下是这座千疮百孔的巴尔干城市。在近一公里远处,他可以看到拉茨纳托维奇在大堂里被枪杀的那个酒店,尽管当时有一群保镖簇拥着。

一辆出租车把他载到了那个叫钱德勒的私家调查机构,主人仍是那个想当菲力普・马洛的德拉根・斯托伊奇。德克斯特假称在为《纽约客》杂志撰写一篇关于拉茨纳托维奇的一万字小传。斯托伊奇点点头。

“人人都知道他。娶了一个流行歌手,一个妖艳的女子。那么你想从我这里了解些什么呢?”

“实际上这方面我所需要的情况基本上已经足够了,”德克斯特说,现在他的美国护照上的名字是阿尔弗雷德・巴尼斯。“但我还是想提一下我的第二个想法。在贝尔格莱德黑社会,有一个与拉茨纳托维奇同时代的人,名叫佐兰・季利奇。”

斯托伊奇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这可是一件棘手的工作,”他说。“他从来不喜欢接受采访,不喜欢被拍照,甚至不喜欢谈论自己。胆敢刺探过他、让他坐立不安的人……已经被‘走访’过了。关于他的资料不是很多。”

“这我明白。那么贝尔格莱德市内最主要的剪报材料机构是哪一家?”

“这没问题。确实有一个,它的名字叫VIP,在弗拉察尔有一间办公室,总编辑是斯拉夫科・马尔科维奇。”

德克斯特站起身来。

“你就问这些?”自称是巴尔干地区的马洛的斯托伊奇问道,“很难开发票呢。”

美国人取出一张一百美元的纸币,放在了写字台上:“每条信息都有一个价格,斯托伊奇先生,即使只是一个名字和地址。”

另一辆出租车把他带到了VIP剪报机构。马尔科维奇先生正在吃中饭,因此德克斯特找到一家咖啡店,吃了一顿简单的午餐并喝了一杯当地的红葡萄酒,一直等到他回来。

马尔科维奇先生如同刚才那位侦探一样悲观。但他还是在办公室的电脑数据库里查阅了一下,看看存有什么资料。

“有一条,”他说,“是英语的。”

就是《新闻周刊》里那篇关于波黑内战的专题报道。

“就这个?”德克斯特询问,“这个人可是很厉害、很重要、很有名气的。肯定有他的一些痕迹吧?”

“问题就在这里,”马尔科维奇说,“他确实是这么一个人,而且还很残忍。这在米洛舍维奇时期是没有争议的。他似乎在离去之前抹去了关于他的每一份记录,警方记录、法院记录、国立电视台、新闻媒体等等。家庭、学校同学、以前的同事,没人愿意谈论他,都受到了警告。先生,这个人就是这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