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柔情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第4/6页)

这一刹那的冲动,于冯后此生来说只有这一次。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猜测,她是真的对亡夫的感情深厚到宁与同死的地步,还是一场政治秀?或者,那一刻她是真的绝望,命运一直在捉弄她,她拿在手里,含在口中的糖,刚刚等来尝到甜头,就被无情地夺走了。她原本是个公主,却国破家亡;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却父母双亡;好不容易有个姑姑收养她,却立刻面临宫廷动乱生存艰难;好不容易做上皇后,却面临立子杀母的祖制威胁;终于,等她什么都有了,那可以给予她一切的人却又死了。

面对着前路茫茫,冯后悲从中来,不知道命运还要捉弄她几次,那对着大火的一跳是对前途的恐惧,也是以死反抗命运的再三捉弄。

当然冯后没有死成,她及时被一边的侍从宫女们挡了下来,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如果拓跋濬没有这么早死去,那么这个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文明冯太后就不会出现了。也许冯后会一直在皇帝的庇佑下做一个贤后安然到老,或许耍耍小手段固宠保位,到拓跋濬死的时候,太子已经足够年纪继位,那么政治也就没她什么事了。她像其他太后一样,闲坐说往事,稍好的也偶而给新帝提提诸如“宽厚待人”、“节俭爱民”之类的建议,一生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偏偏命运将她推上了这个位置,以孤儿寡母掌国,不得不走上权力争夺的最前线。既然冯后那火中一跳没有死成,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以后还有什么事情可挡得住她呢?

北魏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本来依照祖制,冯太后没有插手朝政的机会,但是聪明的人抓住机会,强悍的人制造机会,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北魏朝廷君臣内外的钩心斗角,为冯太后送上了机会。

拓跋弘年幼继位,朝政掌握在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的手中。当时东晋南北朝的混乱局势,让许多人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想法,乙浑专权,先是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于禁中,又把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乙浑一个人说了算。为此乙浑早已经在朝中上下结怨无数,人人侧目而行,偏他老兄还自我感觉挺良好,到处威胁人跟他一伙儿干,还威胁得没点技术性,人家要是不马上答应就立刻拍桌子大骂还威胁要杀了人家。

就这么着,朝中上下都是嫌恶乙浑的人,但缺一个出头的人来揽事做主。冯太后那火中一跳,让大家感觉她是一个有胆识又对皇室忠心的人,而她的身份又正好出头。于是三三两两地跑到冯太后面前试探。

冯太后立刻借此机会,结交宗室和大臣诸将,秘密布置定下大计。这边浑不知情的乙浑还以为皇袍即将加身,高高兴兴地准备时,立刻被领了冯太后旨意的兵马一网打尽。冯太后以万众拥戴的姿态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乙浑叛乱,并果断下旨,斩杀乙浑及其同党,夷灭三族。

乙浑死后,冯太后却没有像众大臣所想的那样走完过场就下台回内宫去,她坐在宝座上不动了,当场宣布,为了杜绝再发生权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权的事,将由她冯太后本人临朝称制,代掌国政。

大家都傻了眼了,什么叫请神容易送神难,眼前这尊神就是了。开国皇帝拓跋焘千防万防,自以为算无遗策地把所有母后专权的可能都排除掉了,却没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滚滚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北魏王朝最终还是出现了母后专权的局面。

先天的野心家很少,但是一个性格强悍的人,在时机和环境都对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一个野心家。冯太后当年有跳火殉夫的行为,应该说在前期执政的时候,她对自己的心理交待都是很理直气壮的,她是为了防止乙浑叛乱这样的行为再度发生,她是为了守着她亡夫的江山,她是为了帮助她的未成年养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