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柔情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第2/6页)

为什么做皇后要先做一个好冶炼匠呢,数千年历史似乎也只有北魏宫廷有这种怪规矩。具体已经不可考证,估计是前代哪位皇帝打仗,有个妃子临行送个金人给他作护身符,谁想后来打了胜仗,就龙颜大悦成了规矩传下来了。或有说是以前匈奴遗留下来的规矩,不详。

但是这种规矩留下了很大的作弊空间,容易欺负外行人。冯氏能够因此做了皇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冯氏是知道这种体制的,她之所以能够一次成功,铸成金人,肯定私底下早就偷偷练过不少回了,宫里的炉子也不知道被她炼坏了多少个,那些烧炉火备材料的宦官们也早就收进她不少礼物混个烂熟了。

虽然说是宫妃手铸金人,看的是她们自己冶炼的运气,但是冶炼是一门综合技术,那些烧炉火的、备材料的、打下手的人,稍稍给你弄点小手脚,这其他四位候选人的金人,可不就铸不成了吗?

从北燕到北魏,经历国破家亡,又亲眼目睹过宫廷动乱两个皇帝脑袋落地的冯氏,在多年的宫廷生活中,在姑姑冯昭仪的言传身教下,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小姑娘了。十四岁的冯皇后所做的事情,也早已经超出了她的年纪。

在冯氏刚刚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手铸金人的另一个候选人妃子李氏,就被赐死。冯氏的铁血手段,初露峥嵘。

汉武帝末年,其子刘弗陵被立为太子,汉武帝却下令杀死太子的生母钩弋夫人,理由是“子少母壮”,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出现像汉初吕雉那样的母后专权的局面。北魏开国之主道武帝拓跋珪对这一条非常欣赏,于是立为规矩,从此凡是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储君,生母都要被赐死。

这也是北魏王朝所独创的另一个古怪规矩,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看到一些古怪规矩的时候,基本上只会看其表面,而不去想一下为何古怪。

汉武帝为什么要赐死钩弋夫人?仅仅是无端残忍和疑心病重这一点,是不够的。当时卫子夫所生的太子刘据,因巫蛊之变而被杀,皇后卫子夫被赐死。时隔不久,死去的宠妃李夫人家族又被以谋逆之罪诛灭,李夫人所生之子也因此失去继承权。而最初诬陷刘据的小人江充和钩弋夫人是同邑之人,告发李氏家族的是一名内宦,而当时内宫正是由钩弋夫人所执掌。两次大规矩的屠杀虽然出自汉武帝本人之手,但是最终得利的却是钩弋夫人,她所生的七岁小儿刘弗陵也因此成为皇储人选。汉武帝不由得怀疑钩弋这个小女子,会不会是一系列阴谋的幕后黑手,并因此毛骨悚然,抱着宁杀错不放过的态度,找碴杀了钩弋夫人。如果钩弋夫人不是一个有心机有能力的女子,想来一生自负彪悍的汉武帝,也不会无端生起“子少母壮”的忧虑来吧。

拓跋珪是鲜卑人,越是接近原生态的民族,母系氏族的遗留影响就越大,所谓“胡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也因此母系干涉政治一直存在。为了摆脱母系势力的操纵,获得王者的掌握权,往往要付出血流成河的代价。在拓跋氏的起源传说中,有“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之谚,而据史家考证,则有可能是拓跋氏的远祖拓跋诘汾杀绝妻族或者是力微杀绝母族,而后人为了掩饰这一点,制造出拓跋诘汾与天女合而生力微的传说来。

而开国皇帝拓跋珪称帝之前的绝大部分战争,居然不是发生在对外敌,而是发生在和拓跋妻族独孤刘氏诸部、母族贺兰贺氏诸部、祖母族慕容诸部之间。拓跋珪一生历经艰难,主要精力都用在和强大的母族势力做斗争中,估计到最后一统部族坐上皇帝宝座之上时,拓跋珪要抱着龙椅大哭:“我这一辈子都在和一群母老虎打架去了,我容易嘛我,呜呜呜……所以,为了我们王朝的将来,爱妃你就牺牲一下吧,我不想我儿子我孙子重孙子将来也要用一辈子的精力和自己的奶奶老妈老婆打仗啊!”一想到这种可怕的前景,拓跋珪怕是胆寒到发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