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4/24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社会,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奉献与回报无关,就像慈善与金钱无关。毫无利益的付出,才是真正的奉献。

——余秋雨

余秋雨先生认为,爱不能拘泥于父母之爱、亲友之爱,而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爱。也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也会由衷善待,对不干己的痛苦也会同样悲哀。

爱作为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亲情之爱、朋友之爱、异性之爱、社会大爱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爱,由于所爱对象的不同,情感的性质和表现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真纯的情感去祝福所爱的人生活得幸福,并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到这一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爱与对方的爱融为一体,在一个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生命的升华与创造。

爱是人类的美德,爱与善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不管是何种意义上的爱都包含着善良的因素。人们常说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颗善心是爱产生的最基本的条件。莎士比亚曾说过“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在这种善心中对生命自然会生出无限的爱意,去求得人的情感与外部世界共同建构起美好和谐的境界。余秋雨先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善的承载体,因为点点滴滴的善才有了我们。我们应该来传递善良,传递大爱。在传递中,善和爱的火苗看似点燃别人,实则点燃自己。”

纵观上下五千年历史,司马迁受辱宫刑,奉献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王昭君出塞和亲,奉献出青春和亲情;韩非子被秦拘禁,创作出《说难》、《孤愤》。他们在奉献、传递大爱的同时,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收获了人生的真谛。他们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类发展的真正动力——爱。它拒绝残暴,维护美好,它的力量有时能够变得非常强大,化干戈为玉帛,使邪恶的人受到感化也变成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无数次描述过爱的力量。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有这样一个片段: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在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服役十九年。结束苦难获释后的冉阿让在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不堪,他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了冉阿让,并留他在此过夜,却不曾想,冉阿让竟然把教堂的银器偷走潜逃。当被抓回来的冉阿让站在米里哀的面前时,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恩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来到蒙特勒小城后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后,凭借自己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以慈善闻名。

米里哀想过让冉阿让做什么回报吗?没有,可是冉阿让一直记得主教的爱与仁慈,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也是社会大爱的实践途径。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最大的礼物是宽恕,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给予,原本是快乐的事,而一味渴求着回报,便将这份快乐变成了痛苦。有些时候,我们太过在意于自己的感觉,却忽略了这袅袅的香气。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人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常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实,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其实,有的时候,你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也许就会在你的人生历程中种下一个福音,而在你没有预期的情况下会给你一个回报。这并不是佛家的因果报应说,而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