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3/24页)

没有亲情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亲情和你的生命一起诞生。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再到到伊呀学语……亲情一直伴随着生命成长。没有亲情的人,是让人不耻的。易牙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著名厨师,齐桓公对他的厨艺非常赞赏。就在齐桓公吃腻了美食而索求人肉时,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了,把肉献给齐桓公以示忠心。齐桓公很感动,管仲却嗤之以鼻,认为虎毒还不食子呢,如此毫无亲情的人能有忠心吗?后来,易牙害死了齐桓公,证实了管仲的判断。

中国人处朋择友,或欲知一个人对公众是否真有爱心,传统做法是先观察其对父母的态度。《孝经》载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亲他人者,谓之悖礼”。很难设想,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不敬或是留一手,其对社会又有多大诚意!这样的人即使对朋友显示出一时的热情关爱,最终必定受利益驱使。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天道不会变;不管你身份地位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如何,孝敬父母这条天道,不可悖忤。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关爱亲人,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一个从小就不懂得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的孩子,长大后又怎能做到关心他人、对社会尽责。我们的家庭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热情奔放、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青春少年,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对祖国忠诚的未来建设者。可是,在当前,亲情教育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为生活而忙碌的父母一直不曾停下脚步,坐下来陪陪子女;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子女们对父母的含辛茹苦视而不见,对于父母的训导和忠告置罔若闻,媒体经常报道的一些人和人之间缺乏真诚、关爱和信赖的事例,一些不文明、没有道德的行为等,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心理专家胡慎之指出,亲情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孩子正常人格形成的重要一环。而进行亲情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家长的亲情教育,家长要首先明白什么是亲情,才能去教育孩子。把太多大人的个人的意愿放在孩子身上,或者要孩子违背自己个人意愿去迎合大人,这不是亲情。亲情是在孩子要成为自己时,父母能够坦然接受,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空间。而从孩子这一面来看,亲情不是一种技能,它是人的一种自然能力,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它要求有一个氛围、一个环境来成长,所以,亲情教育是父母教育,有一对不懂感恩的父母,就很难指望孩子会感恩。萧伯纳有这样一句格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亲情正如同我们手中的火炬,代代相传。余秋雨先生曾感慨“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觉得在这位老妇人的身上她曾经有过极奇美丽的文化的梦,所以我看到我的妈妈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的时候产生我的文化的某种使命感就是她这个梦,当然很短暂也很朦胧,但是在我身上有点实现,我也要对得起我的妈妈,所以我的很多事情都和这个有关……”

在灾难中,情感是人们得以重新站起、再次团结的重要因素,而亲情则是家庭的核心凝聚力。无论是在地震灾害,还是在其他灾祸之中,亲情永远是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归宿。我们在灾难中看到了亲情所展现的最人性的一面。

当年,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背影》,以平朴的文字,洗尽铅华的笔调,将父爱情深原态原貌地呈现于人眼前,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如今,《背影》发表已经五十多年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仁”和“孝”是基本的家庭伦理。正如孟子所说:“幼而知爱其亲,长而知敬其兄”。加强亲情教育,培养孩子做人的素质,在实践中体验人性的本质,不仅是孩子、家长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