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时令节日习俗谈(第3/4页)

冰为消暑佳品,旧时应市的,都是天然冰,在严冬时,由冰厂收贮,暑天供应。从卫生角度来讲,当然不能和人造冰相比,但价很低廉,买了许多,贮在鬼脸青的大盅中,任它溶化,可以降低室内的气温,原始性的空调,也是一种办法。

“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盛赞荷花的名句。苏州葑门外的荷花荡,上海的也是园、味莼园,都是荷花集中之处。现在的豫园九曲桥,也得一赏翠盖红裳的景色。好些人家庭院中,备着一缸,植荷一二茎,甚至有所谓碗莲,那是小型的荷花,种在碗中,具体而微,亦堪欣赏。把荷花配合饮食,有以一撮茶叶,晚间置入含苞未放的花蕊中,明晨取出煮茶,清芬留于齿颊。又有撷取鲜叶裹粉蒸肉的,当年的知味观(菜馆),即以荷叶粉蒸肉为名肴。

一年容易,又是秋风,七夕便是秋来最早的令节。杜牧的那首《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即是咏七夕的双星渡着鹊桥,作为巧的象征。小儿女陈列瓜果于庭中,膜拜双星,称为乞巧。复有投针之嬉,把一盆水曝于日光中,轻轻地投入绣花针,针浮水面,看水底针影,以验投者的巧拙,影成云龙花草形者为巧,若如椎如棒者为拙。又把面粉搓成条儿,打一小结,入油锅煎炸,称为巧果,甘脆可口,和着鲜藕红菱,朵颐大快。

月到中秋分外明,从观星而赏月,那是自然顺序。中秋烧香斗供奉嫦娥,这些虽属虚无缥缈,但人们藉此助助清兴,也可说是浪漫性的享受吧!香斗围着雕镂精巧的纸旗,上端缀一金面的魁星,这是应着科举考试,秋闱夺标之意。我幼时很喜欢这些玩意儿,纸旗插在颈项间,仿摹戏剧中的武将。魁星,作为案头的镇纸。月饼家家必备,有苏式的,有潮式的,有广式的。现今以广式为主,旧时却以苏式为主。苏州稻香村的月饼尚甜,最负盛誉。又豆荚、毛芋艿为应时点心。这个习俗,偏重于苏沪一带。

重阳为登高节,上海没有山丘,便把沪南的丹凤楼和豫园的大假山,作为高瞻远瞩之所。一自国际饭店建二十四层楼,登高地点,有所转移了。重阳糕是小型的,略染色泽,糕上缀着小旗,以逗儿童的喜爱。高启诗:“故园莫忆黄花菊,内府初尝赤枣糕。”可见重阳糕,是宫廷中的赤枣糕蜕变而来。那时的菊展,大都在康脑脱路(今为康定路)的徐园举行。后来黄岳渊辟园于沪西,菊种达二千有余,取而代之了。

冬至,日渐长,因此冬至一名长至节,和夏至日渐短,称为短至相对应。冬至夜,例饮甜白酒,这酒度数不高,人人能饮,不致醉倒,苏人名之为东洋酒,实为冬阳二字之误。这酒是土酿,并非从日本输来。冬至有一雅事,即在这天绘梅一枝,预定花朵八十一,每日作一花,花尽而九九毕,称为九九消寒图。冬至有一俗谚“干净冬至邋遢年”,谓冬至如天晴,那么阴历年必雨雪,这种占验,是不够科学的。

世俗以十二月为腊月,该月初八日进粥,称腊八粥,本属僧家斋供。煮法,先将香粳米和水烧透,次将胡桃肉、松子仁及莲心、榛栗、柿饼等,加入白糖,再用文火缓煮至熟烂为度,这是素的。也有白粥加入火腿、虾米、鸭肉、猪肉,和以清盐,这是荤的,非僧家进啖了。

旧时用砖砌灶,上面有一小龛,供东厨司命像,称为灶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举行送灶。顾铁卿的《清嘉录》有那么一段记载:“廿四夜送灶,比户以胶牙糖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糰。”这种糖元宝和谢灶糰,祀毕,都充儿童的口腹。我幼年时,每岁啖食,迄今犹留印象。且送灶时,焚化纸轿,火光熊熊中,撒着青豆,为神马秣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