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3/7页)

该案之所以轰动全国的原因是,二审维持原判又在四次被驳回上诉之后,该案律师徐彤执着地为死囚奔走,以在无目击证人的情况下现有证据不能成为证据链为由,恳请高院枪下留人,关键时刻最高法院紧急签署暂缓令,在枪响前的四分钟留住了翁远行的性命。

这样的拍案惊奇只有在古戏文中尚可一见,自然是所有报纸要闻版的头条,巨大的黑体字都相当抢眼,同时配发了不同角度的照片。翁远行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有后续消息传出,翁远行后来被判了死缓。

了解完所有的前史,呼延鹏心中有些愤愤不平,这么重要的线索,为什么他的线人没有一个给他打电话,他们可都是在公检法部门工作,推说不知道是不能成为理由的。要不是雷透透具备克格勃的素质,那他就瞪着眼睛读别家报纸的重大新闻吧。

这时已是下午四点,呼延鹏回到办公室以后,便分别给他的线人打电话,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些人就像是约好了一样,都是吞吞吐吐的,不愿说这件事,其中有一个人还埋怨他说,你怎么把电话打办公室来了?!说完就收了线。后来这个人用手机打来电话说上面不让提翁远行这个案子,说出去的人按泄密论处。呼延鹏说上面是哪个上面?线人说那你就别问了,反正今天开会前,顶头上司先骂了一通媒体,足足骂够了半个小时,说坏事都坏在他们头上,又没有职业操守,说话又严重不负责任,凡事没有不夸大其词的,唯恐天下不乱。大伙当然也跟着一起骂,整个就是一个无良报人投诉会,就差没把桌上的报纸扔在地上踩两脚了。之后便宣布纪律,而且还说了一些谁把事情说出去定会追查到底的话,所以你也就什么都别问了。

挨骂倒没什么,哪张报纸不是被骂大的,如今这年头,你赞扬谁,人家也是当骂来听。只是按照呼延鹏的本意,真凶被抓到了,翁远行又没死,他做一个独家报道,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干吗有关部门要这么讳莫如深呢?

于是,呼延鹏的好奇心上升的速度超过了体内涌动的荷尔蒙,他想,说不定就这件事能挖出点什么来,这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的惯常思路,呼延鹏也不例外,他在脑海里迅速地张开自己的关系网,其中有一个线人在公安局工作,他们的私交不错,而这个人唯一的毛病就是酒后大嘴巴。

呼延鹏马上给这个人打了电话,除了寒暄什么都不提,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这个人答应晚上跟他去星巴克喝酒。呼延鹏心想,这下可齐活儿了。

下午四点多钟,戴晓明从部长办公室里走了出来,虽然他不属于帅呆酷毙的那种男人,但身穿雅格诗丹T恤衫的他,尽管斯文体面,但还是有一点不为人察的霸气。其实这是他追求的一种风格,他不喜欢过分谦和的人,可是现在官场到处都是这种人,能大段大段地背《红楼梦》,对苏联文学颇有研究,在必须亲民的时候还能眼泛泪光。戴晓明就不愿意做这种人,他喜欢叱咤风云说一不二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的气度,而且他坚信官场奇缺的正是他这样的人。

宣传部长倒是真正的儒雅之士,他其实还是欣赏戴晓明的才干的,但又必须规范他的行为,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各方面的非议,戴晓明能够感觉到他的用心良苦。不过他最后的几句话着实让戴晓明恼火。

当然这是组织上的意见。目前的戴晓明已经是《芒果日报》社的社长,并把身边长年共事的号称报社文胆之一的人提为总编辑,但那个人老实得有些木讷,所以属下还是管戴晓明叫主编,难以改口,其他各个部门的人员分配业已得心应手。而部长的意思是上面要委派一个副社长下来参与高层工作。这明摆着是掺沙子嘛。见他面有不悦之色,部长又提到另一个方案,那就是让他彻底交出报社这块大蛋糕,坐部长现在这把交椅。而宣传部长本人将另谋高就的传言已流行半年之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