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邑寿川(第2/34页)

换句话说,从哥哥山请下来的山神,会先移驾到邑寿川沿岸的案山子大人身上。因此这两个渡船头和三座桥上加起来一共五尊案山子大人,每年在迎神仪式的前一天一定会重新做过。从它们肩挑把山神的魂魄送至村子里的案山子大人身上的重要使命来看,会这么做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的送神仪式则是在十一月八日举行。这时的仪式是把迎神仪式的步骤这个颠倒过来进行,但是在那之前村民会先全部出动,去参拜村子里的案山子大人。除了祈求来年春天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外,也是为了祈求山神能够于来年顺利地回到邑寿川沿岸的五尊案山子大人身上。等到这个仪式结束之后,神栉建男会把新的形代放入梧桐木箱里,带着木箱前往位于邑寿川下游的渡船头,在那里搭上小船,然后把木箱打开,请附身于案山子大人身上的山神移驾到形代上,接着由于必须要溯流而上回到邑寿川的上游,所以这时必须请船夫通行。在三座桥上和上游的渡船头重复同样的仪式之后,再由建男带着梧桐木箱前往神社,由氏子代表进行既定的仪式。

这时从梧桐木箱里取出的形代,上头其实还叠着另一枚形代,这枚形代的任务是要把山神一肩扛下原属于村子里的灾厄全都移到这张新形代上封印起来。换句话说,送神仪式具有双重意义,除了要恭送山神的魂魄返回神山之外,在那之前还得先祓除山神为这个村子所挡下的灾厄。

而背负这项重责大任的建男,首先必须再前往哥哥山上的内社,进行恭送附在离开时那枚形代上的山神返回神山的仪式,然后再带着另一枚承载了村里所有灾厄的形代回到渡船头,将其放流于邑寿川。利用河流将灾厄放逐至村外的工作原本是由绯还川负责的,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将原本应该由九供山和绯还川负责的送神仪式强行移到哥哥山和邑寿川来进行的斧凿痕迹。

用来放流经过祓除之附身魔物的绯还川和用来放流村子里一切灾厄的邑寿川——两者在这项功能上明明是一致的,但是村民们对这两条河的观感却是天差地别。假设邑寿川的神圣是因为放逐灾厄,那么这点之于绯还川也说得通。相反地,如果村民们认为不管河水再怎么流逝,还是会有一部分的附身魔物滞留在绯还川上不肯离开,那么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邑寿川。只不过,从来也没有人指出这项矛盾,大家都对这点视而不见……不对,或许是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也说不定。话虽如此,只要有机会一个人走在夜晚的邑寿川附近,想法或许就会有些改变也说不定。因为在黑暗中眺望邑寿川的时候,会让人产生一股错觉,也就是错认自己眼前的这条河其实是怕川。

没错,在这一带,只要在太阳下山之后,管它是圣域还是怕所,基本上整个神神栉村都会变成一个魔域……

村民们其实也从很久以前就在潜意识里了解到这一点,所以每到黄昏时分,大家都会赶紧把工作做完,窝回家里。几乎所有人都会赶在太阳完全下山之前回到家里,除非有什么天大的事,否则晚上是不会出门的,就算有事要出门的时候,也通常都会和附近同组的邻居结伴同行。所谓的“组”是由上屋、中屋、下屋、大神屋、新神屋出任组长,将底下的佃农各自分成好几个小团体所形成的组织,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是以组为中心来进行。无论现代化到何种地步,基本上这个农村的习俗还是不会改变的。

问题是,这种习俗对于涟三郎及千代这一辈的年轻人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约束力了。不对,或许跟年轻一辈无关,君不见现在到处都充斥着对该尊敬的东西加以疏远、对该敬畏的东西抱以轻蔑态度的家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