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何去何从(第3/6页)

常友连余兴未消,站起来说:“对你们年轻人来说,这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呀!可惜我老了,我至今还没去中央党校学习过,真是让人羡慕啊!”常友连在室内踱了几步,又回过头说,“不过省委常委还没有最后定下来,省委领导给我吹吹风,也算是征求我的意见吧!我当然支持了,这关系到一个干部的前途嘛!”

贾士贞仍然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他上任后第一次到常书记办公室的谈话,也坐在这个位置上,他觉得那次和常书记的谈话,常书记对他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真诚。而此时,他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感觉,常书记好像戴着一个陌生的面具。这个面具一戴,把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远了。当然常书记早已不是当年的常市长了。他记不清哪位民间哲人说过一句话,“官场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五十二

本来贾士贞准备公开选拔干部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回省城和妻子女儿享受两天天伦之乐,因为上次玲玲临走时,他有一个承诺。每隔半个月左右,回去一次。然而,玲玲走了已经一个多月了,他总是觉得脱不开身。现在省委准备让他去中央党校学习,他完全可以马上回省城,一方面和老婆孩子团圆几天,另一方面等等省委的消息。

离开常书记办公室,贾士贞漫步在大街上,忙碌一天的人们,大都已经躲进自己的天地,大街上行人已经越来越少了,阵阵秋风吹过,让人感到几分凄楚,这种时候尤其能勾起人们思念亲人的情感,大概这就是触景生情吧!贾士贞举目四望,一时不知自己到了什么地方,心情越发有些沉重起来。这个一直充满活力、壮志凌云的年轻市委组织部长,突然间心头袭上一种孤独寂寞,想家的感觉异常强烈。看看眼前这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楼房,熟悉的环境。究竟哪一天和这座陌生的城市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已经无法记起来了。不知不觉,他来这座城市已经七个多月。七个多月对于人生,对于自然界,实在是太短暂的瞬间。然而在他心里好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隧道,一个无法回首的空间。突然他的思绪逆着时光在向后倒退,他上任的第三天,一个人去了下臾,至今他对自己当初那种盲目的做法都弄不清为什么,可是也正是那次荒唐的行动,让他亲耳听到群众对那些干部的评价,虽然老百姓并不知道一个干部每时每刻究竟在干些什么。他们或是高尚,或是卑鄙;或是真诚,或是虚假;或是为群众,或是为自己;或是廉洁,或是腐败。但是群众心中有杆秤,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过群众的眼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那次下臾之行,听起来似乎是荒唐可笑的,可是让他看清了像乔柏明、侯永文这样的干部。再到后来他首先从市委组织部开刀,以及在全市公开选拔四十八名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做法,相信西臾的广大群众一定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这样胡思乱想着,贾士贞也不知走到什么地方,心里突然生起一种即将告别这座还没有完全熟悉的城市的感觉,告别难道就是悲剧吗?非也!告别同样可能是前进,告别照样是结束过去,展望崭新的未来!

贾士贞抬头四处看看,一时竟辨不清身在何处,一轮皎月悬挂在东南方。城里长年灰尘蔽天,天空总是像薄雾一样,来到下臾,还很少有时间欣赏月挂高空的景象,倒是在省城时,常常和玲玲寻找心中那轮皎洁的明月。然而省城却不易见到如此光鲜的月亮,天空总是生满了锈似的,模糊不清。贾士贞干脆驻足路边,遥望着空中那轮明月。直到手机响了半天,他才从幻觉中回到现实中来,一接电话,对方又挂断了。他正在翻号码时,手机又响了,一看号码,心中一阵欣喜,原来是鲁晓亮。鲁晓亮的电话太及时了,贾士贞正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心中的困惑,也许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心灵感应,一种特别的默契。鲁晓亮曾经在工作上给了他许多帮助,也是他最信得过的人。在西臾,贾士贞感到,鲁晓亮应该算是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说心里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