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找到“快”的动力:逼自己(第2/2页)

或者完成这件事能带给你更重要的价值。我的一个讲师同事选择逼自己减肥,每天去健身房锻炼、长跑、节食,原因是之前他上电视时发现自己的“大盘子脸”,他认为美感是很重要的价值。我另一个同事选择逼自己戒掉网游,是因为他老婆怀了孩子,他认为家庭中做一个父亲的责任比网游更有价值。樱木花道逼自己做灌篮高手,还不是为了追到赤木晴子?

因此,逼自己的事情首先是你想做的,或者背后有你想要的。这是“自己逼自己”。

而问题就在于此,我们“逼自己”的事往往不是自己逼自己,而是别人在逼你。比如你的父母逼你读一个你完全不想读的专业,比如你的老板逼你装模作样、市侩般谈生意,比如你的领导逼你跟一堆客户拼酒拼到吐,又比如你的上家逼你把你的亲朋都发展到传销组织里……此时,你还会不会逼自己?

2.这个目标是否在“学习区”?

假如,我当时的培训能力很一般,我根本没有培训师的范儿、自信和技巧,我还会不会逼自己呢?假如我当时真的答应了,那次培训一定会大现眼。这说明目标在“恐慌区”。(还记得我上一部分讲的能力提升的三个区域吗?)此时,选择放弃比勉强更为明智。

但一些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是在学习区,还是在恐慌区。这就取决于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觉察和反馈了。

我之前已经培训过了数百小时,对自己的培训技能、知识、个人魅力都有所了解,这也是我能承接的本钱。因此,当选择逼自己的时候,你得先了解自己的状态和定位。如果想写本书,你可以先写几篇文章,自我感觉良好了,再请别人读一下听听反馈;如果想一周之内跑一万米,你头天先跑个3000米,感受一下是否有足够的体力;如果想做培训,可以先录一下自己的声音形象,或者找熟人试讲一下,先折磨一下自己的好友。这些反馈,会让我们清晰自己的限度。此时,我们要关注的是“反馈”,而非“评价”。

有了这些反馈,面对目标时,就会让自己处于刻意练习的状态。这个目标就是很好的挑战。

如果你能对上边两个问题有确定的答案,那么你内心的“虚线圆”就大致成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