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慢”的时候:一休

曾经作为嘉宾参加过一次关于“间隔年”的讨论会,其中两个嘉宾分别在“间隔年”做了长途旅行,并以不同的角度出版了两本书。“间隔年”是从海外传到中国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学习和工作中中断一段时间,让自己充分慢下来:旅游、再学习、阅读、写作……这让我对快慢的节奏又有了更多的认识。

每个人都会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来回穿梭。今天在香港疯狂买了一堆化妆品,明天就会怀疑自己的审美;今天努力完成目标挣到年终奖,明天就会感叹人生苦短,为何虚度;为某一个目标快速努力,达成目标了,在后海酒吧街宿醉一晚之后,无论之前实现的目标多么有价值,人们往往还是会陷入某种精神的空虚感中,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很多人会在此时继续开动自己这台机器娃娃,快速确定下一个目标,然后高效运转,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获得更多的成功失败。这样反而会更有失控感和迷失感。

此时,恰恰应是放慢脚步的时候。

不妨给自己放个“间隔期”,无论是一年,还是一季,甚至一个月。干干以下的事情:

● 把之前很多想看没看的书和电影给看了

你一定想到了那些你总是嚷嚷着要看,但却总是因为种种原因看不了的电影和小说了吧。电影和小说都是我们投入其中的某种“非我”体验——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在这种体验中,我们像一个傻子一样不用任何理性地跟着哭跟着笑跟着着急跟着释然,这其中往往可以孕育更深的体会,迸发出更出人意料的创意。

● 去旅行一段时间

嗯,对此很多人有不同评价,有人大加赞赏:旅行是心灵在异域重新复活,在一个新的环境能更有助于换一种思维方式。有人大为不屑:现在什么人都动辄要去西藏、要爬珠峰了,美其名曰换个心情来段挑战,其实还不就是小资们发嗲般的造作。对于那些很长时间不动窝的宅男腐女而言,“发嗲”地旅行一次未尝不可。

我曾经的一位咨询者,持续咨询了三个月,但是他依旧感觉内心被困住了。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两个月假期,去做一件你过去从未做或很少做,但是你很想做的事,是什么?”他回答说:“去做一个长时间的旅行。”于是在那个夏天,他就真的去南方转了一圈,回来之后的咨询异常顺利,他在旅行中思考出了他能够持续努力的方向,并整理出可供整合的资源。

● 做志愿者服务

能帮助到人是一件自我感觉幸福的事,因此,如果有能力有意愿做几回志愿者还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从中也能有不同的体会。

请注意,我提到有能力,助人也需要能力,比如你要选择大街上扶摔倒的老人那就需要点能力,至少得先有一部带拍摄功能的手机……说正经的,助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标准,很多时候最可怕的不是不帮忙,而是忙没帮到,还净添乱。正如去医院看病,老病看不好很正常,最害怕的是老病不好,治疗过程中因为误诊等原因又添新病。

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正规的、可以被信任的、已经做得很不错的志愿者组织机构,我很佩服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你只需要接触到他们,参加他们提供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就有可能成为志愿者。

● 学习有趣的知识

这类学习不同于之前带着目标的学习。如果你想学做个菜、学书法、学古诗、学写作、学画画,只是为了好玩的话,大可不必给自己设定过强的目标。因为这类学习本身就是在玩,刻意设定目标,然后快速实现反而功利到没有动力。

● 再调整一下自己的长远打算

所谓长远打算,自然是指人生主题、人生意义、三观等形而上的理念。别不好意思,在这几十年里,咱们的三观已经一次次碎了又补,补了又碎。既然有了这么一段慢的时光,那不如再一次把自己的三观砸到地上,看看是能弹起来,还是又一次无情地碎掉。你可以找一个心理工作坊,或者找个咨询师(我大言不惭地推荐我自己)聊聊,有时候几个好问题就能让你更坚强……同时更灵活。(在第六章会提到如何寻找人生主题的方法,如果着急,快翻过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