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能帮我找找天赋吗?(第2/3页)

我们都喜欢做选择题,不爱思考开放式问题,因此,很多研究者会借助不同方式对每个人的优势、天赋,做出各种分类。

在此,我列出了几种分类学说,供读者参考。

盖洛普优势识别:由盖洛普公司针对职业人士长期统计的34个优势主题,如《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所说,成就、行动、分析、适应、统筹等,这34个个人优势既可能是天生具备,也可能是后天训练所得。但它们具备了高斜率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天赋”。

人格(或性格):人格的定义是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翻译成“人话”就是:人格就是当面对各种状况时,每个人采取的最自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拿个例子来说:当知名创业家开复哥发微博说自己罹患癌症时,大家虽然在开始时都感到惊奇,之后每个人的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人会给出相关疾病的信息和治疗方法;有的人会感慨世事无常;有的人会给他以鼓励,精神上的支持;有的人会用宗教的方式祈祷;有的人会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疾病……而关键点是,这些反应是每个人最无意识的反应,他面对其他的事情,同样会做出这个反应。当这个典型反应经过多次自动“练习”后,自然会形成一定“能力”,我们同样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天赋”。对于人格分类,典型分类可依据包括:16PF、大五人格、九型人格以及MBTI。其中16PF和大五人格更加学术化,为心理学界所公认;另外,MBTI更加实用,九型人格更加“玄幻”。

多元智能: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多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不是简单的智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因为这个理论,后续才出现了“情商”这样的理论。本人认同多元智能更像天赋。

看到这里,你就该明白为何我们活到大学也没发现自己有什么天赋了吧。我们的小学、中学都只关注具备两种智能:逻辑—数理智能和语言—言语智能。成千次考试其实就是在考这两种智能。因此,当你别的方面的智能感觉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时候,一定会被师长的某一句话给顶回去:“好好学习,别整那些没用的。”结果,毕业以后才发现,之前那些“没用的”在现实社会更有用,你在苦苦读博士的时候,那些个特别能混的人做成了几百万的买卖,泪奔。

● 那该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呢?

做测评:做个测评算是典型的方法,对于盖洛普优势、大五人格、MBTI,都有相应的测评题。但是测评受到我们的心情、处境以及题目诱导的干扰,今天出太阳测出来自己很外向,明天下雨就测出自己很内向。

(针对多元智能,我们专门结合了现有的测评优化了一个成人多元智能的测评,在本章后边有工具,各位朋友可以测测看。)

回顾:时常回顾,是自我探索最好的方法。想想在初中时,你在某个不中考的课程里被表扬了一次,或者写满几个作业本的童话,也许,那些事情里种下了某颗种子。

尝试一下:咱们既然都把这几类天赋罗列出来,就给了我们机会尝试一下。我那个玩两年德州扑克就能打全国比赛的朋友,开始时无非就是试着打了几把,并买了本书认真学了一次,就一下发现自己竟然是这块料。也许尝试过后会发现真的不是那块料,跟自己另一个天赋相比差远了,那不正好做一次减法,省得老心痒痒没处挠。

● 下一步呢?

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某个天赋竟然比周围人强,也许发现自己什么天赋都比不过身边的大牛们,但是你总能对上述的多个潜能做个排序,自己跟自己比总能有结果。推荐一个方法:把它们分成高中低组。比如某人的分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