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你真的要成为“大师”吗?

那个让我们魂牵梦萦的一万小时定律,我们在意的其实不是什么一万小时,而是这样就能成为天才、大师。

但是,你是否认真考虑过,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想成为“天才”“大师”?

人们看到他们的光环是那么地耀眼夺目,但是有光的地方就有影,我们是否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对此,同样有心理学家做了深度研究。

他们特别挑了不同领域的“大师”:

毕加索——美术领域,爱因斯坦——科学领域,甘地——政治领域,弗洛伊德——心理学领域,托马斯·艾略特——文学领域,斯特拉文斯基——音乐领域,玛莎·格莱姆——身体运动领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专家们对这几位大师的一生做了研究。其中,一万小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他们都是在沉浸于自己事业的10年以后提出了新的理论、思想、名著,或者形成新流派的。而同时,他们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那就是这几位大师都或多或少在生活方面或孤僻或冷漠或暴躁:毕加索在个人感情中扮演的是一个典型的浑蛋,没有承诺,玩弄女友,甚至有两个前女友为他自杀,他却无动于衷;爱因斯坦与家庭十分疏远并时常关系紧张,他对他的小儿子十分冷漠,这间接造成了他小儿子后来患了精神分裂症,另外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私生女不闻不问,否认父女关系(怎么跟乔布斯有点像);至于斯特拉文斯基,这个“热情”到能写出《春之祭》这样伟大作品的音乐家,在人际关系方面却显得器量狭小,以至于曾经很要好的朋友很快跟他决裂;伟大至善的甘地,对民众表现出其大爱,但跟家人的关系十分紧张,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他的妻儿,以至于妻子生病时,他要求她按照自己认为对但近乎残忍的医疗方式来医治……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对这些天才背后的那些阴影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浮士德契约。

在歌德的名剧《浮士德》中,浮士德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事业等各种梦想,与魔鬼墨菲斯托签了契约,他只有不断追求梦想,魔鬼才会做他的仆人,为他的爱情、事业铺平道路,但是一旦他露出满意之意,他就立马变成魔鬼的仆人。而这些大师,他们在年轻时,似乎也签署了浮士德契约:上天赋予他们天赋,但他们必须承诺无休止地利用天赋去追求理想,而不要在乎其他。于是乎,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名满天下,开创历史,但是总会在平常人都能享受的“天伦之乐”上备感缺失,要么变得冷酷,要么一辈子遗憾。50多岁的周星驰在采访中提到了他的后悔:“没有珍惜当年真挚的感情。”我们可以猜测这也同样是浮士德契约,他用他做电影的天赋追求理想而放弃了朋友和家庭。

选择等于责任。大师们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做出了选择,他们也因此承担了这份责任。假如换作你,当了解了这些之后,还真的想成为一名“大师”吗?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都像“大师”们这么极致。

其次,学习的S形曲线也会重创我们成为天才的愿望。

S形曲线是企业发展、产品扩散的典型非线性理论,因为社会的复杂性,产品、企业的发展往往不像是按了电梯关门键它就必须关门那样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往往呈现S形曲线,就是初期的大量投入却收效甚微,但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突破性发展,继而又是一段时间的高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