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瞄准开枪还是开枪瞄准?(第3/3页)

法则一:先选择再反思

我将冒险者描述成“先开枪后瞄准”,而盲目的冒险者属于“只开枪不瞄准”的类型。他们频繁地做出选择,但是每次选择之后不去反思:上次选择对在哪里,偏差在哪里,为何出现偏差,自己在哪里出现了错误,如何在下次避免或者降低错误发生的可能。

因此,对于小军来说,让他在下一次职业决策中深思熟虑是对他的折磨,也无助于他向自己未来的方向走得更近。我会请他先回顾一下过去所做出的种种决策:

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后来发生了什么?
哪些选择让他更满意?哪些选择出现了不开心?
什么原因造成了选择“错误”?

当他学会了校准自己的选择后,后续的选择就会逐渐走入良性轨道。

有时,这种反思甚至是某种程度的道歉,因为你之前的决策有可能误伤到别人,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想想看你的上司或老板,那些愿意说“我错了”的牛人反而因真诚而更容易得到信任。拿曹操做比喻,这奸雄就是经常在各种场合跟自己的谋士、将军认错道歉、大哭以及割头发。别以为这是奸诈,一个人得克服多大的内心恐惧才能做到经常“道歉”呢?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这是送给冒险者的箴言。

法则二:信任他人并适当示弱

冒险者的决断力很强,他们往往自己做主,听不到别人的建议。当然,作为企业家或领袖,他们必须强调团队的力量,并时时洗耳恭听下属及团队的意见,甚至会试着“授权”。但神经质般的冲动让他们等不得团队的接受和执行,就自行冲到前边,同时抱怨团队其他成员走得太慢。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告诉他们先冷静思考一下并提示风险的团队成员,很可能最终会被打上“优柔寡断”,甚至“不够忠诚”的标签,而另投“明主”。

如果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刘邦和项羽都属于先开枪后瞄准的冒险者。但为何最终刘邦赢了,项羽输了?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评价得很透彻:“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也。”

翻译过来就是:项羽总是自负于自己的能力,同时他不爱反思。

这两条法则他都违背了。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而言,项羽的助手越来越少,刘邦的助手越来越多。这跟项羽过于“果断”的决策风格不无关系,这给他带来了好处,巨鹿一战直接让秦朝土崩瓦解,从而成就自己西楚霸王的诨名。论长得帅、个人武功以及有钱等方面,刘邦比项羽至少差一百个张辽。但是,项羽过于仰仗自己的果断和力量,冷落了那些可能帮助他完成统一的“外人”:韩信、张良、陈平、项伯最后都跟他说拜拜了。盲目的冒险者最大的难题就是他太自信了,以至于很难体现出信任他人的形象。

向朋友“示弱”是冒险者建立信任的好方法。当别人知道他有自己的缺陷,也知道他在某方面有不足时,那些身边的人就会成为他的朋友,和他建立信任关系。慢慢地,冒险者就可以建立一个由支持者、怀疑者、顾问、合作者所构成的圈子。他会将自信流向他人而成信任,由自己在前边甩掉后边的人转化为自己托后边的人向前。

四个法则:

(本章结尾会附自我检测方法,来看看自己是先瞄准后开枪,还是先开枪后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