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职业的黑天鹅和白天鹅(第2/3页)

但是,正是这种看上去门槛很低的游戏,其参与者会更多,而竞争也会更激烈。原因我之前提到了,就是那个不争气的“多巴胺奖赏回路”,让我们喜欢又好又容易又快的选项。看似不需要长期投入就能产生回报,但真正投入进去则发现事情并不像当初以为的那样发展。

3.那些“白天鹅”职业的收益总被低估

想象一下有这样的两份职业,持续时间都是十年。一份职业的收益是:第一年月收入5000元,之后每年的收入都会平均提升15%。另一份职业的收益是:第一年月收入5000元,之后就没变过,但是到了第十年,突然因为某个正确决策而获得100万元的红包。显而易见,第一份职业是“白天鹅”职业(典型的白天鹅职业如:律师、医生、会计师、人力资源、厨师、咨询师、木匠),它的收益会随着你的经验、技能的提升而逐渐提升,第二份职业则带有“黑天鹅”色彩(炒了10年股,终于在一次大牛市中赚了一笔)。但当你算一下总收益时,你会发现两者似乎差不了多少。而更重要的是,除了钱财收益之外,我们的感觉收益是不同的。第一份职业,每一年都会因为技能经验的提升而有快乐,而第二份职业,只有在最后那一锤子时产生快乐。而让我们颇不忿的是:

人类对快乐差异的强度感受并不很明显。用心理学的理论说法叫“知觉量和物理量的非线性关系”。比如一个20瓦的灯泡跟一个40瓦的灯泡,其物理量相差一倍,而我们对亮度的对比感觉却远不到一倍(这往往是对数关系,也就是物理量是2倍意味着知觉量为1.3倍)。因此,拿到100万元红包的快乐感并不比拿到1万元红包的快乐感多100倍,而只是多了几倍。

(在此,给管理者推荐一个小诀窍,如果给员工发春节奖金1000元,不如把它分成三份:元旦后发一笔,春节前发一笔,春节后再发一笔。这样大家会更快乐。)

因此,从事“白天鹅”职业甚至会比“黑天鹅”职业的人更快乐。

这让我这个职业咨询师很有感触。职业规划师就是一个典型“白天鹅”职业,咨询收入会随着个人经验及技能的提升而慢慢提升。每次咨询的客户只有一个人,你再牛,单位时间也只能收到一个人的费用。这样一个典型“白天鹅”职业,我做了两年有余,积累下来的每个案例都会带给我一点小收入和一点小经验。更重要的是:我支持的每一个人都会给我带来一点小快乐。

如果换一份靠赌一把就可能收获颇丰的职业,那这段旅程,除了快乐不多之外,似乎不太容易获得一种充实感和安全感。

到此为止,似乎在我们做职业选择时该有明确的结论:你要选择那些稳步增长的“白天鹅”职业,而不要选那些可能一飞冲天的“黑天鹅”职业。

容我这个职业规划师再“鸡贼”一点,也许还有更好的策略。

《黑天鹅》这本书里提到了“哑铃策略”。

说简单点就是:既从事“黑天鹅”职业,又从事“白天鹅”职业。

拿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白天鹅”职业,让技能慢慢提升,然后拿一小部分精力去博“黑天鹅”职业,博到了就赚一把,博不到也认命了。

比如,你可以在写代码的同时,报一个《中国好声音》的名;也可以在做咨询的间隙,体验一下当“跑龙套”演员的感觉;还可以每天花2元钱到楼下彩票机买上一注。当年一个叫帕斯卡的兄弟(就是那个发现压强定律的帕斯卡)劝人信上帝,他并不像其他传教士那样纠缠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他用了一种“实用”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