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天宫之门(第2/3页)

“就叫天安门吧!受命于天,安邦治民,希望天下永得平安。”九月的高天下,踏着城楼上一平如砥的金砖,顺治皇帝的心情也像北京的秋天一样爽。新的朝仪开始了。天安门前又恢复了往日的肃穆庄严。

每当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的时候,天安门前照例举行着隆重的“金凤颁诏”仪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声音在这里又回响了二百六十年。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天安门迎来了大清王朝乃至中国两千年封建时代最隆重的盛典。优雅的韶乐声中,盖着“皇帝之宝”的诏书由礼部尚书用云盘承接着捧出太和殿,在仪仗的护卫下抬上天安门城楼,安放在铺着明黄色锦缎的宣诏台上。衣冠楚楚的宣诏官高声宣读。诏书的内容旷古未有:时年86岁,在位六十年的乾隆把皇帝之位禅让给了儿子嘉庆。自尧、舜起只在史册中传闻的禅让之说变成了现实。金水桥对岸广场上的文武百官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奉诏官小心翼翼地把诏书卷起,衔放在一只金丝楠木雕成的金凤嘴里。金凤用红色丝带悬吊起来从天安门正中的垛口处徐徐放下,诏书仿佛从天宫降落到人间。城楼下的接诏官双膝跪倒,双手捧着雕刻精美的云朵状的木盘接过诏书。绮罗伞盖簇拥下,诏书被浩浩荡荡的队伍抬出天安门正南方的大清门,之后由礼部衙门颁告天下。

这前无古人的盛世怎能不让君臣们沉浸在自大的幸福里?天下真的“安”了。天安门后的紫禁城内,嘉庆皇帝正在聆听太上皇乾隆的训政。他要稳稳当当地把自己这份超豪华家业经营下去。并不太高的红墙之外,就是他的天下。当初打下这份天下的八旗精锐早已习惯了效仿太上皇沉醉于各种精致的玩儿乐而不思进取了。在他们看来,反正天下之外都是些不足挂齿的蕞尔小邦和蛮荒之地。

然而,陶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的皇帝父子没有想到,皇城四周那道红墙上琉璃瓦耀眼的金光封闭了他们的视线。就在这一年,在大洋彼岸,华盛顿为了民主不顾公众的呼声拒绝连任第三届总统,发表了对美国人民的告别词。在遥远的欧洲,拉普拉斯发表了《宇宙体系论》,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太空。而在中国万里海疆的周围,列强们的船队已经开始频繁出没。闭关锁国状态下的太平盛世不会太久了。

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古朴秀美,雕刻着盘龙和云朵的华表。华表顶端精美的飞翼上方柱头上各坐着一只瑞兽,它的名字叫“犼”。向北的一对是闭着嘴的,叫做“望君出”,它俩期待着宫里的皇帝经常出来看望臣民,体察民间疾苦。朝南的一对又称“望君归”,它俩呼唤在宫外的皇帝赶快回宫来勤于朝政。它们在这里守护了几百年,提醒每一位君王勤政为民。天子换了一位又一位,大臣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它们一直端坐在那里勤勉地守望着。

华表上的神兽并不能阻止封建王朝的衰落与覆灭。它们目睹了八国联军的铁蹄在这里践踏,眼睁睁地看着帝国主义的炮火击中了天安门城楼,也击中了华表的石柱。天安门广场变成了侵略军牧马屯兵、耀武扬威的操练场。那时的天安门是何等屈辱!

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1912年2月12日),衰落的大清帝国在天安门举行了最后一次“颁诏”仪式,宣布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中华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到此宣告终结。

然而,皇帝的退位并没有带来“人民安堵,海宇乂安”,天安门前也并未就此消停。一对“望君归”高高地站在那里望穿秋水,也望破了长空,它见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也聆听了回荡在古都上空那震撼神州的吼声。那是1919年5月4日,巍峨的城楼前第一次穿过了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受到新文化运动启蒙的莘莘学子高扬起民主、爱国、自救的大旗,警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