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天宫之门

永乐十五年(1417)早春的那个清晨,大运河上薄雾袅袅。苏州城外运河码头上熙熙攘攘,一位名叫蒯祥的小伙子背着祖传的规和矩随着人流踏上甲板。踌躇满志的他将和几万名工匠一道从这里乘船北上,到千里之外的北京营造一座新皇城。

船队穿过阳光下黄灿灿的油菜花,穿过齐鲁大地上撒着月光的麦田,披星戴月向北日夜兼程。蒯祥没有心思欣赏两岸的景色,他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一座梦幻般的城池——红墙金瓦围绕着缥缈的宫殿,宫殿两旁是俊秀的园林,银白的天河蜿蜒曲折穿城而过,城池的正门雄伟壮丽,白玉铺就的甬道从深幽的门洞一直通往凡间……而如今,他马上就有机会亲手缔造出这一切来了!想到这里,年轻人不由得有些兴奋。他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一壮举,他有祖传的手艺和一帮弟兄,他们都是闻名天下的苏州香山帮匠人。

希望让日子过得很快,船队一转眼驶进了通州,燃灯塔就在眼前了。

封建时代,皇帝自诩为人间的紫微星。皇帝工作和生活的所在是大内禁地,自然就叫做紫禁城了。紧密环绕紫禁城的是周长十八里的皇城,蕴藏着深奥的哲理与完美和谐的次序。皇城的正门非同小可——它是“受命于天”的天子通往凡间之门;它是御驾亲征时祭路,殿试公布“三甲”之门;它还是诏告天下,颁发历法的所在。这座众妙之门标榜着皇权的威仪,意味着“奉天承运”,它的名字叫承天门。设计营建这座天宫大门的重任,幸运地落在了刚刚进京的蒯祥身上……

永乐十九年,承天门竣工了。群臣簇拥下的永乐皇帝仰望着金碧辉煌的门楼不由龙颜大悦,“这简直就是鲁班爷造的嘛!”金口玉言,“蒯鲁班”的名号就此传开。蒯祥因为营建皇城和皇陵有功而平步青云,最终做到了工部左侍郎。

遗憾的是,最初的承天门在建成三十七年后的天顺元年(1457)夏天毁于雷火。直到成化元年(1465),承天门才得以重修并且扩建成了九开间式样的高大城门楼,规模比原来更大了。

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转眼又过了十多年,八十三岁的蒯侍郎永远离开了他所参与营建的人间天宫,葬回了他的故乡苏州香山。为了纪念这位皇城的营造者,京城的人把他住过的胡同叫蒯侍郎胡同。

当初跟蒯祥同时进京的那些工匠大多没有他那么幸运。他们永远留在了京城里,而他们的子孙后人也就成了所谓的老北京。其实北京本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古都不是从地里自然长出来的,而是十万工匠、百万役夫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所有的北京人也都不能说是祖祖辈辈生长于此,只不过是因为某种历史原因早几辈子迁过来,或由于某个历史事件晚几代人搬进来,住上个几代人,言谈举止间沾染上了北京的做派,也就称作老北京了。

扩建后的承天门在修修补补中历尽明王朝一百八十来个寒暑春秋,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随着大明的覆灭销毁于战火。原本举行隆重活动的承天门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门楼子西面那个石狮子的肚皮上至今还能看到当初李自成留下的箭伤。

城头变幻大王旗。没过几天,一个来自北方的新王朝到了这里。大清的天子同样需要这么个地方诏告天下:朕来这儿当皇帝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朕的皇权受命于天。

顺治八年(1651),就在原来承天门的废墟上,一座更为雄伟的城楼拔地而起。巨大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是开有五座拱门的砖砌朱色城台。城台上面是巍峨的两层宫殿式城楼。东西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象征着《周易》中乾卦所说“九五,飞龙在天”。城楼四周,六十根朱红色通天圆柱稳稳地支撑起金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大屋顶,楼外绕以汉白玉石栏。城楼前是被红墙封闭着的狭形广场,更加衬托出这里的神秘与森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