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两头儿俏(第3/3页)

东安市场不光有热闹的戏园子,还有雅气的书铺。从西门进去不多远,就是一条专门经营旧书的长廊。书整齐地码放在那里,读者可以随意翻阅。和琉璃厂有所不同,东安市场的旧书不仅有古旧线装版,还有铅印的洋版。更独特的是,这里有很多使馆区流出来的外文书和旧杂志,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样样俱全。很多新派学者和大学教授就是在这里淘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作品。那别样的书香给嘈杂的市场提升了品位,也平添了几分悠然。店主们也许从没想过,正是他们无形中所缔造的这个京城里最大的外文书集散地给古老的京城带来了许多新思想。

老北京说东安市场就是一个迷人的“万宝全”。那里是迷宫,能让头一次来的人走迷了路,而老主顾们则会迷醉在似曾相识的独特香气里。老东安市场的近千家错落有致的商铺各具性格,电灯、汽灯交相辉映,和终日里川流不息的顾客共同构成了一个北京社会的缩影。

成立于晚清的老东安从来不让人感觉到奢侈与花俏。它就那么本色地伫立在那里,眼见着王府井大街上的店铺一茬换了一茬,从低矮铺面房到林立的高楼;顾客们一批换了一批,从穿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中山装……东安市场像一棵不老松,朴素中透着务实,带着古都特有的雍容气韵,却从来都是摩肩接踵,从来也不曾萧条过。

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东安市场进行了调整改建,甚至名字也一度改成“东风市场”。独立经营的店铺没有了,代之以集中的收银台。缺少了店铺的个性和特色,却还没有完全褪去传承下来的那股子令人亲近的人情味儿。在高高收银台上的是密密麻麻的用钢线拉成的空中滑索,井然有序地通向各个柜台。柜台里的售货员会把收到的钱和布票用小票整齐地卷起来,用挂在滑索上的铁夹子夹好后,“嗖”的一声飞传过去等待算账。柜台前相互簇拥着排队的顾客们也就不用跑来跑去的,只要等在那里就好。不一会儿,找零和小票一起从收银台飞传回来,再由售货员递到顾客手里。这里的商品种类依然繁杂,百货、餐饮依然并举,吉祥剧院里也依然唱着戏。尽管冰碗儿和西餐已然不在,但北门小吃部里喷香的奶油炸糕和清凉的杏仁豆腐还是让很多人回味不尽……东风市场依旧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丰腴圣地。

现在建起来的新东安真是透着一个新,新到了与其他大商厦没有什么两样,新到了难见一丝旧时的光影,也找不到一点儿属于自己的韵味儿和东安市场独特的凡俗气。就像一个老北京人站在王府井大街上,却一时闹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哪儿。

————————————————————

(1) 呲晾:放在通风处让风吹。

(2) 平整仔腻:细腻、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