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两头儿俏(第2/3页)

所谓“逛”就不是直眉瞪眼地去买东西,而是有一种休闲娱乐的情调儿在里头,同时又暗含着些邂逅某种惊喜的期盼。东安市场是个雅俗共赏的好去处,可以让各个阶层的人都逛出兴致。有钱人可以到亚美丽首饰店定制新颖别致的首饰,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单独开钢模。没钱的可以来买针头线脑甚至瓜种子。这里既有老式的绸布店像华兴蔚,也有可以定做西装的服装店如文信成。东升玉百货店里既可以买到巴黎产的香水、瑞士造的手表,也可以为顾客定做毛衣和蚊帐。美华利花鞋店并不是仅卖绣花鞋,而是因为从布鞋、皮鞋、缎子鞋到冬天穿的老头儿乐样样齐全而得的美名。这里的伙计专门研究什么衣裳配什么鞋“秀气”,什么身材穿什么鞋“精神”。凡有顾客进门,必是先让座后放下垫毯,再用布掸子轻轻掸过样鞋上的浮尘,解开鞋带递给您试穿,有时还要蹲下来帮您测试是否合脚……东安市场里的店铺并不显得特别奢华,但朴素里却透着一股让人踏实的稳重气。

玩儿的地方这里也是少不了的。时髦人士可以到球社去打台球和乒乓球,在那里可以碰到附近美术专科学校徐悲鸿的学生们和协和医院的大夫。周围胡同里的孩子们则有专门看变戏法和拉洋片的场子。《东京梦华录》里说的“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逛累了,也玩儿够了,您可以随时坐下来吃点什么。从东来顺里“呱啦呱啦”开着的涮锅子到小小酒家带鳞吃的清蒸时鱼;从五芳斋薄片透亮的蟹黄汤包、鲜美的过桥面到吉士林嘶嘶作响的铁扒杂拌和香甜甘美的奶油栗子粉……东安市场里几乎聚齐了天南海北的美味,真称得上是“会万区之异味,悉在庖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春华斋的蜜饯,那是把小枣、金橘、红果、海棠、桃干等等果品用糖浆煮透了带着汤汁分别盛在粉彩大瓷碗里,用玻璃罩盖了整齐码放在架阁上,在锃光瓦亮的灯光照耀下艳丽夺目,勾引得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免不了垂涎欲滴。这叫做八大碗,是属于东安市场独有的蜜饯“门派”。夏天,春华斋的伙计会用冰盏儿打出清脆的节奏招揽顾客进门吃上一碗用莲子、菱角、脆藕和鸡头米做出的冰镇河鲜;冬天,这里有二十多种糖葫芦供顾客挑选……很多人对东安市场的记忆正是和这些蜜饯、时鲜和一串串漂亮的糖葫芦联系在一起的。

好乐呵的北京人喜欢锦上添花。市场开业没两三年,在北门里竟开了城里第一家戏园子。练兵场都改成市场了,内城里不许有戏园子的大清祖制也就去他的了。只是还不敢就叫做戏园子,而是起了个雅号叫“吉祥茶园”,反正是不出城就能听上戏了。戏迷们并不在意叫什么,索性就把这儿叫做“吉祥”。“吉祥”,听着就喜庆。到“吉祥”,当然是奔着戏来的。

最初的吉祥不卖戏票,客人落座后茶坊过来沏茶倒水,开了戏以后收茶钱。聊天的、卖零食的、飞手巾板儿的那叫一乱。直到1920年东安市场着了一把大火之后,吉祥茶园才盖起了能容纳八百人的二层楼,成了一座真正的剧院。开始是逛东安市场的顾客捧红了吉祥,可后来吉祥也带火了东安市场。很多人是奔着戏台上的名角儿来的,可听完戏之后,自然要在市场里吃喝,也自然捎带着逛一逛市场了。

吉祥是东安市场的一部分,更是北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梅兰芳首演了《黛玉散花》和《嫦娥奔月》;在这里,谭鑫培、杨小楼、马连良、侯喜瑞等等大师曾轮番献艺;也是在这里,1938年抗日力量曾刺杀大汉奸缪斌未遂,却牵连了正在唱《玉堂春》的新艳秋,而这一情节又被老舍先生当做素材写进了小说《四世同堂》里。吉祥的皮黄之声影响了北京人将近一百年。直到1993年建新东安市场时,这个老北京的文化坐标永远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