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茉莉香(第2/3页)

茶叶是金贵东西。称量茶叶和称量药材差不多,需要用戥秤分斤掰两,甚至精确到钱。装好茶叶后戥秤要提到与眉毛同样的高度,买卖双方看准分量,心明眼亮。之后整齐地铺开两层包装纸,下白上粉,麻利地分茶、打包、压上茶单,再变戏法儿似地滴溜溜一转栓上纸绳,一个方正结实的大包转眼打好,双手捧着恭敬地递过来:“您拿好,下次再来。”动作流畅,带着特有的韵律;话语舒服,也透着沁人心脾。

森泰的茶品种齐全,有真讲究人喝的龙井、屯绿、祁红,有最受大众欢迎的小叶双熏,也有穷讲究人喝的花三角。花三角也是碎末儿,但和茶芯儿不同,花三角是花茶加工时筛分出来的细碎小片,呈不规则的三角形,而且多为老茶,看起来多,喝起来涩,泡上两回就没味儿了。好面子的北京人给起了这么个好名字,全当是自我安慰。有意思的是,这种茶真的曾经卖三毛钱一斤。

除了这些,森泰还有自己的看家茶,那就是产于黄山北峰的“大方”。黄山的北峰山高雾重,出产的茶叶香气浓郁,原味绵长。扁片状的“大方”看上去有些像龙井,却是用茉莉反复熏制六七次再精心拼配出的花茶,一百斤原茶要耗费掉四十来斤鲜茉莉花。曾有无数茶痴为之倾倒,当年的金少山、李多奎等等名伶就专好这口儿。可惜现在这个品种已经见不到了。

福建人开的茶庄里比较有名的是庆林春。民国十年,福建人林子训在前门外廊坊头条的劝业场开了第一家茶庄,靠花心思、下功夫再加上薄利多销,生意做得相当不错,紧接着又在王府井东安市场和前门五牌楼迤南路东开了两家。三家店都挂庆林春的字号。这三个地方都是当时最繁华的闹市,游人如梭,买卖好做,不过竞争也更加激烈,要想站得住脚还得有自己的看家本事。

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而且口味很刁。茶庄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常常要用几个地方的茶往一起拼配。比如,福建的茶香,安徽的色儿重,浙江的茶形漂亮,按照一定比例拼配到一起,就是一种很好的茉莉花茶。庆林春的镇店之宝是福建原产的小叶茉莉花茶,而且根据北京人的口味采用了独特的工艺。

小叶种茶生长在福建的高山上,叶子小而厚,属最古老的茶种之一,又称“高山云雾茶”或“土茶”。加工出的茶叶条形纤细,沏出来的茶汤黄亮清澈,入口芳香,回味甘甜,而且特别耐泡。庆林春的花茶精选明前一芽一叶的小叶茶青,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筛捡、整形,之后用伏天采摘的茉莉花蕾在特定的时间窨制七次,再提花一次才算完成。整套下来要十几道工序,运到北京还要再熏制、拼配,让门市的货色既发挥出福建花茶的特长,又迎合了京城的口味。

当年林子训为生意可是没少花心程。庆林春为了让顾客觉得亲切,不但伙计、学徒大多用北京人,而且拼配茶叶的技师也是北京人,就连“了事掌柜”也请了位北京人。更有意思的是茶叶定价,他会专门派人到附近的茶庄买回茶叶和自家的比较,然后总让同等质量的茶叶比别人卖得便宜。即使是“门包儿”也比别人家给的分量多。一时间,庆林春是享誉京城。人们走亲戚看朋友也都以送上两包芳香独具的庆林春茉莉花茶为荣。

庆林春发达了,前门大街路东的店铺也盖起了坚固的二层洋楼,楼顶宽阔的平台四周是一圈大理石廊柱。新茶下来时,这里的顾客络绎不绝,甚至排起了长队。这个习惯一传就是几十年,即使是在统购统销的时代,大家依然举着工业券来排大队买回喜欢的小叶花茶。那时候,红火的庆林春就没发愁过买卖。

劝业场和王府井的庆林春早就不存在了。前门外最繁华地段的庆林春2005年大街改造时停业了一年多。2007年迁到了崇文门西,一年后又迁回前门大街重张开业。在这里依然弥撒着幽远的芬芳,依然能买到北京人喜欢的茉莉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