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黑手伸进了皇帝腰包(第3/6页)

钱沣,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幼时家境贫寒,偶然得到些残篇断简,便熟读深思,曾入昆明五华书院学习。三十二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等。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弹劾贪官污吏,陕西巡抚毕沅就是因为甘肃冒赈案被他弹劾而遭处分降级。乾隆四十七年(1782)春,时任御史的钱沣上疏弹劾山东巡抚国泰与布政使于易简,说国泰贪纵营私,勒索属员,遇有升调,唯视行贿多寡,以致历城等州县亏空或八九万或六七万之多。布政使于易简,也纵情攫贿,与国泰相同。乾隆皇帝命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和御史钱沣一起查办。钱沣知道和珅必然袒护国泰,便先数日微服至良乡,见和珅仆役骑肥马往山东送快经过,暗下记住其容貌,待他回来时,便喝令左右搜其身,果然得到国泰写给和珅的私信,言及已借银填库备查等情。钱沣立即持信上奏,但乾隆皇帝宠爱和珅,没有追究。和珅还打算收买钱沣,遭到拒绝。查案时,和珅与国泰还想做手脚,但钱沣坚持封存府库,彻底清查,国泰终于被揭穿。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初八,因查实国泰、于易简亏库银二百余万两,乾隆皇帝不得不命二人在狱中自尽。此案全赖钱沣出力,为此被和珅记恨。不仅如此,因乾隆皇帝一向宠爱国泰,钱沣也由此得罪了皇帝,不久就被找借口降职,再也没有得到重用。乾隆六十年(1795),居住在北京云南会馆的钱沣准备弹劾和珅时,被和珅派人用毒酒害死。在他枕下,还发现写了几千字的奏本底稿,其中开列了和珅二十多条罪状。除政声清廉外,钱沣的书画也名气很大。其书法摹颜、欧、米诸家,而又自成一体,笔力雄劲,结构严谨,气势开阔;其楷书代表作有《枯树赋》、《冒雨寻菊序》、《守株图诗》、《端阳竞渡序》。其画以马为主题,尤喜画瘦马,风鬃雾鬣,筋骨显露,神姿逼人。

当年七月,乾隆皇帝先是任命跟浙江没有任何瓜葛的盛柱为新一任的浙江布政使,叮嘱他秘密查访王亶望查抄家产情弊。盛柱果然不负众望,到杭州上任后不久就密奏皇帝说:“检校(王)亶望家入官物与原册有异同。”(《清史稿卷三三九陈辉祖传》)意思是说,最初由浙江粮道王站柱经手的查抄底册清单和送到京城入官的物品对不上。

盛柱还举出了实例,如王站柱底册上有金叶、金条、金锭等共四千七百四十八两,但解缴内务府进呈册中并没有这些金子,仅仅是多列了七万三千五百九十四两白银,显然是有人用白银抽换了黄金。另外,底册内有玉山子、玉瓶等件,呈册中却没有。

乾隆皇帝接奏后如获至宝,连下两道谕旨:第一道是派户部右侍郎福长安和刑部尚书喀宁阿为钦差大臣,前往河南逮捕已经升任河南按察使的王站柱,再会合正在河南办理河工的大学士阿桂,一同前往浙江对质调查;第二道则是给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的,要求陈辉祖在阿桂等人到达之前,先会同浙江布政使盛柱提齐人证和文卷。此时的乾隆皇帝还只是认为负责抄家的官员营私舞弊,万万没有想到总督陈辉祖正是这一大案的罪魁祸首,他甚至还说:“陈辉祖深受朕恩,必不肯同流合污。”没想到事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记闷棍。

当年九月,阿桂将审问王站柱的结果上奏。据王站柱供称,当时查抄王亶望货财时,他会同府县佐杂每日亲往点验物品,造册后再交给府县各官收管,“金约有四千数百余两,银约有二三万两,玉器甚多”。底册一式三份,分别送交闽浙总督陈辉祖、布政使衙门和粮道衙门。同时,王站柱还为自己和经手抄家的官员辩护说:“我若果有不肖之心,岂肯将底册留于浙省作为后人把柄?”这话相当有力,立即为王站柱摆脱了嫌疑。他主管粮道衙门,既然没有问题,剩下有问题的就是闽浙总督陈辉祖和当时的浙江布政使国栋了。这样的大案,总督陈辉祖实在难脱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