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2/15页)

山水协清音,龙会八凤,凤调九奏;

宫商协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

这个联是西太后过六十生日时,亲自撰写的,我父亲教我认字,就是从这几个字开始一天五个一天四个地认起的,也只是识字,至于那意思,是一点也不明白的。为什么我能在德和园出乖露丑呢?这还要从我的三哥说起。

我的三哥叶广益和三嫂鲍贞都在颐和园里工作,我很多时候是和他们住在那座美丽的大园子里的。德和园大戏台东边有个夹道,那里有几个相同的小门,我们就住在其中的一个门里。门小院子却大,里面北房一排,前廊后厦,高大宽敞,连那睡觉的雕花木炕也是嵌在北墙里,古色古香,十分的与众不同。我仔细观察过,小院不少,小孩子却没有一个,这使我感到寂寞。我渴望着回到城里,回到父母身边,但我也深请无暇顾及我的父母的难处,母亲在数天前又为我增添了一个叫做叶广荃的小妹妹。

我们家别的不多,孩子特多,按大排行排起来大大小小一共十四个,七男七女,我是第十三个。孩子多了就不珍贵,也不娇气,多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捎带着养,不似今日的独生子女,上六年级了还要家长每天在学校门口接来送去。我常想,那时候我不过四五岁,家里把我撂在颐和园怎的就那么放得开呢?负责照看我的三哥对我更是大松心,他和三嫂白天上班,让我一个人可着园子到处乱跑,到哪儿去他连问也不问,好像这个园子就是我们的家,让人放心极了。所以,在颐和园,我像大草原上的羊一样,每天只要在吃饭的时候到颐和园东门口的职工食堂找到买饭的三哥即可。三哥夫妻俩工作都很忙,没时间做饭,我也只好跟着他们吃食堂。对颐和园职工食堂的饭我不敢恭维,我认为那是世界上最难吃的饭。当然,在以后我吃了不少食堂以后,我才明白,东宫门的饭其实是相当不错的。后来,三哥雇了一个很能干的、清瘦的老太太给他做饭。老太太做的饭很有水平,冬日的下午老太太常坐在火炉边一边跟我聊宫里的故事一边捏小点心。老太太烤出的小点心花样繁多,小猫小兔小鸟形态生动活泼,别说吃,就是玩也很有意思。原来,老太太的丈夫是宫里御膳房的厨子,死了,老太太无儿无女,没别的特长,只会做饭,被号称美食家的三哥接到家里来。这样,我随时都有点心吃了,再不要记着钟点跑食堂,这对我来说真是件最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这都是题外话。

一个被叶家的人叫做“王八丫丫”的很淘气的小姑娘在园子里孤寂地住着,那实在是一段磨人性情的日月。我常常坐在1皆趣园水榭的矮凳上,望着亭台楼阁,以孩子的心,编织着一个又一个与眼前景致和我有关的美丽故事。故事里自然要有园子的主人公皇上和老太后,不能少的是年轻的渔家女桂英和她的老爹爹萧恩,我一定更是其中举足重轻的重要角色……夕阳西下,晚霞凄艳,园中的水色山光使人想到《打渔杀家》那段西皮导板:

白浪涛涛海水发, 江岸俱是打鱼家,青山绿水难描画,树枝哪怕日影斜。

湖水和江水^样I在夕阳里飘散着一股忧愁,一股难以说清的寂寞和惆怅。戏中英雄老去,归隐江湖,洗尽了当年意气,只有天真的幼女相依为命,最后只好“双双走天涯”了事,那情景真真的要让人为之伤心一哭了……我想,如若我要认识桂英,定要参与进去,助那父女一臂之力,倘能叫上我那些齐整英俊的哥哥们,萧家不但一定能够打赢,说不定那个小女子桂英的终身也会有了依靠……

知春亭畔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的祠和墓,祠内供俸着耶律楚材塑像,是个穿白袍的老头,三缕黑髯垂在胸前,很和蔼可亲。三哥对我说,当初西太后修复颐和园的时候认为自家的花园里搁着个外人的坟有点不伦不类,就想把它启走。耶律楚材给太后托梦说,你修你的园子,我住我的家,咱们总有个先来后到,就是你们的乾隆建园时都没敢把我请出去,你能把我怎么样?西太后从此再不敢提迁坟的事,这座坟就理直气壮地在皇上的家里呆下来了。我听了以后,很佩服耶律楚材的勇敢,把他看做和萧恩一样的人物,当然,那时对这位为元朝立賦税、设郡县、建户口的历史名臣并无一点了解,所见只是个白袍子,就叫他白大爷。没事就往白大爷那儿跑,跟白大爷去说话,白大爷是这座园子里我能看得见的、肯陪我聊天的好老头。久之,我们家的人都知道了白大爷,三哥常问我:“今天没上白大爷那儿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