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收获的季节(第4/5页)

“陛下圣明,正该开枝散叶!”

“是这个道理。今日是贫苦偏远之地,但正该用心耕耘,他日便会繁华富庶。”朱厚熜一一看过去,“如今大明威势无二,大明百姓在藩国尚且得当地权贵百姓高看一眼,何况大明宗室勋戚?不说别的,到了哪里,也不像呆在大明还常怀惊惧不是?”

“……陛下言重了。”

“朕向来有话直说。”朱厚熜摇了摇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坐享其成本就难免不踏实。在大明,做事怕惹来灾祸,不做事便是浑浑噩噩一生。到了藩国开枝散叶,百废待兴,不会触动大明根本,朕也好,藩国国主也好,都能更加宽容。只不过,大方向要注意,朕是盼大明能收诸藩民心的,不可盘剥过甚。背靠大明,在藩国治理出一个他们祖上没有过的盛世,不难吧?”

大肆征讨过后,下一阶段就是诸国的重建、复兴了。

最快的办法,当然是有外来资源注入。

两全其美的办法,自然是让大明本身就有资源的“民间力量”,多去藩国,而不要给大明国库本身制造太大压力;顺带着,减小膨胀的宗室、勋戚对大明财政造成更大负担。

这就是战前计议着,此战封王拜公不知多少的缘故。

反正绝大多数封于藩国。

含金量看似要比大明本身要低半档,但权柄呢?毕竟是在藩国之内呼风唤雨。

朱厚熜听完大家的表态,开心地看向了崔元:“懋仁,有始有终。铸印新钱、银元、银票、宝票,通盘计议吧。”

虚岁已七十的崔元堪称屹立不倒、始终圣眷有加了。

有始有终这句话,也是说给别人听的。

崔元有些感慨,终究没有卸磨杀驴,皇帝是能容人的,只不过每个人都被榨得干干净净。

都七十了,还要做好最后一件事,把大明与建交诸国之间的货币体系建立起来。

这次大规模的宗室、勋戚前往藩国“就藩”,自然伴随着数目极其庞大的一次货币汇兑。

他们在大明的资产要转换成银票、宝票。到了藩国之后,又可通过商贸往来换成资源,投入到在那边的资产中。

如此一来,大明即将得利不少。

当然也不会亏待他们,这部分得利,本身会算不小的部分在他们头上,让他们在大明内的资产换到数额更多的钱。

进进出出,这是个数学题。只要在流通,大明和他们就终究不是在亏。

紫禁城里,皇帝和宗室、勋臣在谈论这件事。

而东瀛、朝鲜、琉球等等地方,也已经在京城大举招募人手。

读书人最吃香,但有一技之长的,同样欢迎。

因为胜利和征服,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同化开始。

张居正暂时在礼交部做主事,亲自办理着那种叫做“签证”的新业务。

他用心体悟着这种史书上没有过的事情,脑海中冒出一个概念:恐怕这才是真正天下大同的开始吧?

诸国没有废当地的语言,但落于文字、行于当世的,都将是汉文,诸多规矩脱胎于明制。

再加上每年以十万为规模的迁徙,带去了大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和当地人结亲生子……

陛下还在的时候,大明是镇得住一切的。

但还不够,还需要太子和自己这一代人,乃至再一代人,仍旧能镇住一切!

百年后,若届时再有纷争,那又如何?

都是同文同种了!

最难的始终是开始。

自秦一统天下,郡县流官直抵地方之后,这是再一次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扩张。

陆续抵京的藩国国主,意识到了这一点吗?

领工业部事的唐枢拿到了崔元那边的行文,他瞠目结舌的问道:“要准备这么多?”

李默凑过去看了看,随后笑了起来:“那可不?十余支藩王、过百勋戚这么多年的家底,到了藩国都要买这买那。快把消息放下去吧,他们造办出来卖出去,老夫今年可以多收不少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