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吴承恩和未来(第2/4页)

当年早有先见之明的杨廷和、费宏致仕后都把主要精力花在当地省份的大学院,如今更多人看明白了。

任他们怎么议论、怎么表达不满,这件事还是会推下去。

三年。

三年后的会试和殿试,就要按新学制、新考纲来执行了。

说到考纲,这一回也极为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以前并没有明确制定什么考纲,只是默认四书五经。后来,多了陛下的实践学、辩证法,多了王守仁、杨廷和等人的著述,多了一些必考的算学要略懂。

而这一次,文教部明文刊发,制定了真正意义上的考纲。

基本功底上,要识写多少文字,清楚文法,记诵经典诗文明白其义,能书写哪些体例文章。

其余功课,算学上要会哪些,天文地理常识要知道哪些,历史人物要知道哪些,已经被参悟出来的物理大道知识要知道哪些,都在考纲里列清楚了。

更重磅的是,多年来就在筹备的,已经编印好的一套教材将刊行天下。

四书五经不再是明确必须熟读于心的教材,只是到了乡试、会试时大家还是应该都能掌握的阅读书目。

这个冲击力是巨大的。

在除了衍圣公的荣耀之后,皇帝和朝廷终于开始树立自己的文教正统。

这新教材,就是正统。

多年前出现之后又不断改进的印刷机全速开动,北京轻工园的刻印厂外车水马龙。

这一次,所有的民间书局都可以来进货。

文教部的右侍郎在当场,明报行的总裁也在当场。

“定新考纲、新教材,非为敛财!每一册书售价几何,均已印于书册上。上有各地都察御史,下有平民百姓,但有奏诉上来谁家囤货居奇、高价售卖,礼交部刊刻司和商业部便取消相应牌照!”

教材的定价涉及到每一个想要让孩子求学上进的家庭,自然不容轻忽。

盗印的、假冒的、坐地起价的,就是这位文教部分管教材司的右侍郎今后三年最重要的工作。

“你们该动心思的,是释义、解疑。不同的教材,编邀名士,延请他们注释成册,那也是能行销于世的。只不过,是否注释得宜、无有错漏,成书后还是要呈交刊刻司审定、予发书号,这才能刻印行销。”

新教材就会带来教辅市场。

这不像之前的四书五经,千百年间不知已经有多少饱经时间检验的大家见解。

现在多了许多科目,尤其是理科、商科等等,不知有多少年轻学生简直会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有其他一些参考书籍,自然是会有大作用的。

商人们也并非不懂这个道理,并不需要官员们去点醒。

一时之间,皇明大学院、博研院还有其他一些当官的、民间有名声的人,反倒多了一种外快收入:许多商人都盼他们有闲暇时出手,针对新教材给出自己的注释。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一想到将来有可能被千万学子捧在手里读他们的看法,就好像那些言论被奉为圭臬的其他先贤一样,不少人就心头发热。

商人们才懒得去管一些老学究痛斥什么礼崩乐坏、圣贤不安,新市场啊!

现在朱厚熜也期待着,再经过一代人,等自己老了之后,大明的科学人才终于能迎来一个爆发的机会。

不过此时,还有一人也走入了他的视野。

是后来赐宴时,沈坤说的吴承恩。

朱厚熜倒没想到,沈坤和吴承恩还是好友。

从他嘴里,朱厚熜知道了吴承恩此前的经历。

按沈坤所说,吴承恩应该也不至于年近四十仍旧声名不曾远播的。他的妻子,是弘治年间户部尚书、淮安人叶琪的曾孙女。叶琪去世时,是李东阳给他写的墓志铭。叶琪的侄子,也有进士出身。吴承恩家里虽是商人出身,但妻家在淮安还是很有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