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后宫之难(第4/5页)

皇后离世,辍朝许久。

要表态,就要赶早,尽快在下一次朝会举行之前就联络好一些重臣,联名上疏奏请。

尤其是张璧。

他虽然已经放了话出来致仕,但他来牵头做这件事最合适。既让太子念他的好,严嵩附议的“高风亮节”也不至于那么引人注目,好像他原本的胜算很大似的。

严嵩的琢磨,朱厚熜现在不知道。

养心殿里,五个人一起吃晚饭。

饭桌上的气氛自然是很凝重的,朱清怡眼眶微红,看着沉默用膳的哥哥,也不知道怎么开口劝慰。

之前到了这里后,陪皇帝聊着家常倒还好。然而张孚敬离世的消息呈奏过来之后,皇帝又变沉默了。

“……陛下龙体要紧,还要放宽心怀才是。”说话的,是永康大长公主。

朱厚熜点了点头:“姑母说的是。人各有命,只是这年余以来,让朕心痛的消息实在太多了。”

孙茗让他能不用操心后宫里的事,而张孚敬,从一开始,到迅速接管了王琼他们离开之后朝廷真正的新法实干派,那都是让朱厚熜过去省心很多的人。

杨廷和、费宏?他们原本都不是真正想推行这等规模新法的人。只不过杨廷和的转向确实意义极大,而费宏在新法全面铺开的初期也没有使绊子。

但真正让新法在整个大明彻底扎下根来的,其实是先回到中枢、后来又在总理国务大臣上干了六年的张孚敬。

他是从四十多岁才开始做官的,在他的身体和精力都开始往下坡路走的这后面十几年,张孚敬是真正殚精竭虑、而且清廉忘家。

居朝十余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刚明峻洁,一心为公,慷慨纪事,不避嫌怨。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

这本就是历史上对张孚敬的评价。

这一生,他得遇朱厚熜,有更全面的看重和信赖,做出来的功绩自然更大。

如今的煌煌盛明,把朱厚熜所指的方向落到实处的,以张孚敬为首功。杨慎变了个模样,虽然兢兢业业,但格局总是不大,揪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总会劝谏一二,哪怕他也认可的事,也总是口嫌体正直。

至于严嵩……办事当然得力了,但也许是思维早就定了型,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来就不是主动为了国家思考什么,而是把一门心思用在皇帝的意志上。

这就是他们与张孚敬的区别。

朱厚熜确实因为张孚敬离世的消息而更加心情不好。他致仕确实是因为身体已经透支太多了,不然朱厚熜是有意从他开始让总理国务大臣开一个可以做九年的先例的。

居乡这三年,朱厚熜也时常通过书信,从张孚敬那里了解地方和民间视角的新法问题。

现在,张孚敬也走了。

三十五岁的朱厚熜却要收摄心神,开始去达成自己今天让他们都来和自己一起吃吃饭的真正目的。

“茗儿去了,朝臣自是要奏请朕再立皇后的。”朱厚熜开了口,“这事牵连甚广,还包括朕的儿子们。”

皇帝用亲昵的称呼,说出了让他们心头齐齐一跳的事。

皇子们……那自然是与皇储有关。

朱厚熜无奈地摇了摇头:“朕的身体自然不要紧,福寿只怕也不短。如今已有九子,多年以后,皇后非太子生母,诸皇子也都成人,让朕头痛的事只怕不会少。茗儿更有遗愿,盼朕选立她的妹妹做皇后,朕已允了她。只是她年仅十七,遽然统摄后宫,绝非易事。和太子有姨甥之亲,将来自然有助于太子。但既为皇后,若无亲子,恐怕也不妙。”

他说到这里就停下了,崔元只觉得心惊肉跳。

了不得的信息,是皇帝已经有皇后人选了。

但是皇帝没说出来的话,更加恐怖:能不能让后宫安宁,那是能力的问题;但有这个能力的话,难道就能牺牲自己的幸福,自己不想生个亲子,而一心把姐姐已经十六岁的孩子作为亲子来对待、盼着将来余生无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