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无形的长城(第3/5页)

朱厚熜自然不能全然了解他们行商时会用的一些小法门、小手段,但他本来也只用说本质。

“务农缴赋,行商缴税,这道理便不用再多说了。”朱厚熜看着他们,“朕盯着大事,众臣辅佐朕,从整个大明收上来的粮食和银子固然有许多是要用在俸禄、饷银和其他诸多开支上,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大明内外安定,让百姓,让你们也能受益。”

铺垫这么多,不只是为了讲这个道理。

朱厚熜又道:“都不是上古年间了,有口吃的,有地方过个夜,活个二三十岁留下子嗣便行了。若是条件允许,谁不愿多活些年,吃穿用度更好一些?朕推行新法让百姓活得负担轻一些,那便是为了将来。要给人活路,要让人活得更好。能有闲钱买些东西改善生活的人口越多,你们将来做生意的市场就越大!”

“譬如这次北征,归附蒙民那么多,按理来说都杀了便一了百了。然而帐不是这么算了,只要他们不生出乱子,那么上十万口人,他们要活下去,他们的子孙要活下去,总免不了要买些什么货物。所以,何必都杀干净了?不光是他们,被赶跑的鞑子,朕也不准备全杀了。若是亲近大明,日子能过得更好,北患便真的从此绝了。所以,朝廷准备扩大边市的规模。”

说到这里,这些富商自然都心悦诚服又欣喜不已地齐称圣明。

过去是因为限制太严格,他们只能来倒腾一些国内的盐、茶、米、谷等等。边市的利润,更需要打点清楚边镇的文武两班,才有那个资格去做。

如今虽然对交税的要求更高了,但也不得不说,行商规范好,他们也轻松不少。

将来再扩大边市规模,海禁也解了,这确实是他们不曾经历过的行商好时代。

“朕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设了诸企业,把一些关键行业都管好的道理,你们应当也明白了。”朱厚熜停顿了一下,“不是要与你们争利,而是因为那些行业关系到重要的国计民生,万不能生乱。朕关上一道门,也为你们打开一道门。这道新的门后,不只是对行商限制的放松,更是你们从此不必低人一等。”

金坷垃不由得抬头看着皇帝,更熟悉皇帝的他隐隐感觉到,这所谓不低人一等,绝对不只是此刻接见一下他们这些人,而是面对整个商人群体。

朱厚熜笑着说道:“朝廷正在研究户籍制度怎么改。自古有言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有些人虽然也是大明百姓,却一定要分个三六九等。时代在变,形势也在变。很快,从律例上,大明不会再分明确的户籍,军籍家里不必一定要有人从军,商籍家里也不必为了不违禁只能假模假样穿个布衣。”

果然穿着布衣的诸人都难以相信,不由得瞥了瞥那些重臣的脸色:这样一来,岂非礼制不存、秩序大乱?

但张孚敬他们没有太多的意外。

关于户籍的讨论,又不是一年两年了。

只能说到了这个时候,皇帝已经有了足够的威望来推动这些事,朝廷里的重臣们也都看穿了:改变的阶段,知道大势方向的总能提前做些准备,占得先机。

朱厚熜这时才说道:“不管出身如何,人人都应该读书明理。开了民智,便会想办法过上更好的日子。日子过好了,便有闲钱采买货物,诸业繁茂。百业兴旺,朝廷赋税收入也会高。人不分三六九等了,官府和朝廷是不好管束了,但这也正是朕对百官的新要求。不好管束仍能治理好大明,那才是真正英杰才干。”

“前日你们都见了将卒受阅,须知在朕心里,大明将来需要一明两暗三支大军!”朱厚熜这才说到正题,“明的那支,是大明雄师,将卒有勇有谋、军器无往不利、保障万无一失。暗的两支,一曰经济,一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