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大明的南与北(第3/4页)

那些人都看向了包正川,目光凛然。

而包正川则昂头挺胸。

唐顺之来三边,没要俞大猷来,但要走了包正川。

从京营到这里,包正川也算是嘉靖五年文武状元都跟过的人了。

现在他也会捧哏了,先抱拳和他们认识了一下,然后说道:“诸位有所不知,那鸳鸯营,乃是唐督台首创,俞将军试练。黄崖山一战,某领鸳鸯营,斩首近千!”

唐顺之看向那些武将:“可战之兵先不论,本督先以武熟识一下诸将。他日本督若要率诸位征战沙场,总要教诸位相信本督知兵、能战!来,演武场先较技,夜里再喝酒!”

来到陕西,他这个南直隶的江南人仿佛也更加豪迈起来。

此刻在这三边,无人比他还大,但文臣武将,个个都比他的年龄大。

这样的情况极其罕见,所以唐顺之不能走寻常路。

不如先坦诚点,直接点,不用那么多官场手段。

既有非凡的文韬武略,就不必再掩饰光芒。

让他们知道,皇帝这样的破格任用,是有道理的。

这一天,固原城里的总督三边部院,新任总督跟原先的夏总督完全不是一个路上。他刚刚接受了三边文武的面见,随后便枪挑三边武将、亲卫。

连战连捷,来自三边的文臣武将都感受到了武状元俞大猷昔年所受的巨大震撼。

随后他又穿上文官的官袍,在晚上的酒宴开始之前,嘴里说着夏言在这摸底了一年多所掌握的数字,如数家珍。

套虏、青海、俺答……边墙外的形势,他了解的内容比三边墩哨军摸回来的信息还多。

晚宴上,他站着端起了酒,大声说道:“不用去担心青海易主之后,三边好不好守。我来三边,不是来守的。博迪死在了宣府,北虏与我大明的下一场大战,在三边!先复套,再拿回青海、西域,最后灭了汗庭!今日,不怕将这壮志说予诸位听,不怕北虏也知晓!陛下信得过我唐顺之,列位慢慢也会信得过我唐顺之!”

“督台威武!”

不管是奉承,还是此刻有那么一点点佩服了,但是大明的第一次制科确实选出了一个很非凡的人物,现在他们有了直观感受。

论武,他今天赢过了所有人。甭管有没有人放水,唐顺之都实打实地是文臣当中恐怕武艺最高的。

论文……他可是文状元!

最主要的是他好年轻,他说他向陛下明了志,可以在三边呆上一辈子。北患不绝,他就不回京。

想着他的圣眷之隆……他真要在三边搞人的话,搞谁谁完蛋。

既往不咎,三年不问败战之罪吗?

陕西三边,属于唐顺之的时期刚刚开始。这第一阶段,他得守住,得练兵,得理顺粮草军械方面的诸多杂事。

而一跃成为军务会议总参谋的夏言还在路上。

他和唐顺之交接后,从陕西入山西,经大同到宣府。除了蓟州、辽东,他算是巡了一趟边。

说实在的,虽然去过西三边,但此前他并没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军方重臣。他原先的目标,是民政方向的总宰。

但想想也合理,陛下刚刚登基时,他夏言为什么得到拔擢的?

现在,他要更专门地把精力花在这方面了。

夏言还年轻,今年虚岁四十九。

怀来的总督宣大部院里,他向王守仁郑重地行礼:“王督台,我回京后,定会时时有书信来,还请不吝指教。”

“公瑾自谦了。”

“杨公既去,这总参谋,王督台本是不二之选。”夏言如实说道。

王守仁摇了摇头:“我年纪大了,去年又重病一场。公瑾正值壮年,又知边事。陛下委重任于你,绝不会有错。”

“督台还要好生将养身子才好,宣大两镇如今全系于督台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