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嘉靖朝第一个入庙的功臣(第3/4页)

坐在礼部尚书位置上的严嵩从文教一事上做文章,这个态度传到南直隶之后,南直隶的人都得考虑一个问题:礼部尚书推崇新学,如此嫌弃江南士子在新学上的水平,下一次的会试,南直隶能考中进士的人会不会更少?

如果不再那么强调他们积累深厚的四书五经学问,江南那些诗书人家自然也就要脱离如今隐隐抱成一团的旧势力——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圣贤学问早近大道,如今新学曲解经典的。什么今人不必不如古人,他们是多么希望一切能回到十年前的局面?

但那也只是最后畏畏缩缩的期盼了,期盼会有什么变数,期盼陛下能深刻地认识到南京为什么是国本。

现在礼部尚书从文教的角度出发说道:要顺应大势,江南不是南直隶的江南,是大明的江南。

他在用江南世子将来的科途恐吓江南吗?

也坐在殿中的毛纪想起了东南杀官时陛下震怒中说的一句话:此案不破,南直隶及两省十年内不录举子!

严嵩还记得这句话,他确定皇帝对江南官绅是有偏见的。

既然如此,现在为何不可把这件事拿出来作为威胁?已经不是正德十六年了,皇帝的大位稳如泰山……

“大宗伯这话重了,江南自然是大明之江南……”

寂静中有个人刚刚开口,忽然听闻西面传来闷闷的钟声。

他们疑惑地看了一眼国策殿中的座钟,还没到整点啊。

随后,钟声络绎不绝,众参策顿时心头一凛,目光看向了空着的那把椅子。

这是从定国公徐光祚去世时才有的惯例,重臣离世,皇明大学院中的钟楼鸣钟九响,以示哀悼。

徐光祚之后,还只有顾仕隆享受过这种待遇。

费宏肃容缓缓站了起来:“只怕是三南公走了,今日先议到这里吧,该去送一程。”

人人心头都涌起巨浪,军务会议总参谋离世了,还是在任上离世,下一任是谁?

但这件事,并不在国策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列。军务会议总参谋由谁担任,全凭皇帝一言而决,因为那涉及到军权。

现在,这至关重要的一个位置,却又仍旧沿用以文制武的思想,由文臣担任。尽管名义上只是赞画参谋,却已经越来越重要,管着平日里的军纪、军备、战训,还有战时的调兵决定。

杨一清病重,已经想过这件事数日的王宪,甚至陈九畴都心头一动,随后将他们眼底的那丝渴望掩在了眼底。

总宰的位置离他们很远,但总参的位置离他们很近。

京城之中,钟声并不能传得很远,毕竟正阳门外京城外城中的新钟楼还在建,那里将来会有一个更大的钟。这样一来,中轴线上内城北部有旧的钟鼓楼,外城也有新的大钟楼,方便将来规模更大的北京官民。

但是如今内城的百姓们,都听到了那九声钟响,知道是有极为显赫的重臣离世了。

消息要先传入宫中才会下令去鸣钟,所以杨一清府上已经一片缟素的消息自然很快被更多人知晓。

而一些人则开始讨论下一个话题了。

“都说于公配享太庙后,新朝功臣将来必有入庙者。杨阁老还活着,自然不会议。现在杨总参离世了,还有谋划宣大一战阵斩鞑子大汗的不世之功,不知能不能入庙。”

“难说。靖国公离世时,不也这么说吗?为陛下平了湖广叛乱,一战从侯升公,开了再封国公先例,最后也没这等恩荣,儿子也只是袭封靖国侯。”

“那可是阵斩鞑子大汗的不世之功!”

“但如今三边不是连年有寇边吗?鞑子只是死了个大汗,又不是死绝了……”

作为礼部尚书,严嵩当然要忙碌起来了。以杨一清的地位,自然是陛下赐葬赐祭,由朝廷负责杨一清的丧葬花费,给与恩荣。相应的,赐谥、追赠官职、恩荫,那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