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传到地方的明报(第4/5页)

河道总督自然不缺船,虽然不可能拨公船给唐枢用,但找个民船一路不用换、直送他们入京还是行的。

“便是过了临清运河真冻上了,为师也在陆路给你备好了车马。”刘天和嘱咐着他,“为师就等你半年!中或不中,都到河道衙门来任官。合我师徒二人之力,定要让这黄淮水患有个方略出来!”

龚用卿等蹭船之人羡慕地看着唐枢:这才叫前途坦阔!

有河道总督这等大员举荐,唐枢简直犹如去京城走个过场。

还会有不中的事?怪不得他根本不温习功课!

京城费宏的宅中,他儿子费懋贤一脸无奈。

第三期《明报》今日正式刊行,头版头条就是那则定将震动整个大明的消息:费宏受命担任大明首位总理国务大臣。

报纸上其他关于今后三年国策的剖解,费懋贤并不怎么关心。

但是自己的科举之路为何这么坎坷?

第一次赴会试因为费懋中头一年高中状元,他被迫“藏拙”,以免费家连续两年有人中进士。

明年第二次会试前夕,自己的父亲做了宰相,他去考还是不去考?

再等三年的话,自己都快三十了。

但如果不考出个名堂,难道让人家将来指摘费宏安排人举荐他的儿子当好官?

今天来投拜帖的人络绎不绝,但费宏一个都没见。

“三年后再考,从新学当中考出去!”费宏斩钉截铁地告诫自己的儿子,“三年后,为父必定辞任,届时你再出仕,才是最好的时候。”

费懋贤叹了口气:“儿子记住了。”

“放心,若论新学,你得天独厚。”费宏眼里尽是睥睨精光,“明年,我先多花精力在你功课上。后年,你回铅山家学教授子辈,打好底子。后年,你再回京!”

费宏把费家的事安排得明明白白,而进入腊月的京城,很多人传阅、讨论着新一期的《明报》,也对明年之后的大明局势越来越明白。

朝廷今后三年的大政方针,都已经在这一期《明报》上明明白白地说清楚了。

新法是确定了要推行至整个大明的。

明年,地方上只办两件事:清丈田土重造黄册,改革衙署。

而朝廷中枢则已经改完了:太仆寺改治安总司,总理国务大臣领国务殿,六个国务大臣领六部,六部尚书领诸侍郎,六部诸右侍郎各领一司,六部各司皆有正四品掌司。

都察院一督到底,省有都察司,府有都察局,县有都察署。

治安总司、税课总司也如是。

刑部,同样在地方上有自己直管的提刑司、提刑局、提刑署。

地方藩台、府衙、县衙,从此将只是专心于民政,刑名、治安、税课都有专署,而都察院体系、乡贤院体系则分别负责官方与民间对官吏的监督。

自然,谁也不会忘记还有锦衣卫及内察事厂。

大明即将迎来一套新的架构,皇帝放了一些政务方面的权力给总理国务大臣决断之后,他做什么?

“短短二十天,便有了样机?”朱厚熜诧异地看着黄锦。

“申院长日夜奔走,现在那螺柱螺帽都是木刻的,说是秉承陛下先确定原理是否可行、再行改进之方略。”黄锦汇报着,“铅字模,也只是先烧制出一窑千字文中前百字罢了。试印之后,还有诸多问题,想奏请陛下再察看指教。”

皇帝喂了饼,他们照图造机,能工巧匠聚集在一起,原型机是拼凑出来了。

这是抢功的威力,也是堆资源短短时间堆出来的玩意。

但细想一下,只刻一百个字、烧一窑字模,那边再刻个木螺柱和木螺帽,似乎也确实花不了太多时间。

后面再想改进到实用、成本能比现在的活字更低、质量还更稳定,只怕就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