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讲学泰州(第2/4页)

泰州是学派大本营,说不定河边贩盐的老盐丁,窑洞里烧陶的老陶公,都曾经在王艮门下学习过,如果苏泽无法让听众信服,或者让听众驳倒了,那可就名声扫地了。

这几十年来,泰州就仿佛是一个学术禁地,除了泰州学派的大儒之外,别派的大儒都会绕过泰州。

苏泽微微一笑,自信的说道:“我的学术,也是承自心斋先生一脉。”

大家都知道苏泽的学术是接近泰州学派的,可是李贽还是不放心的说道:

“可是汝霖还要讲出点新意来啊。”

众人也跟着点头,讲学当然不能只说前人的学说,就像是演唱会不能只唱别人的歌。

若是讲不出自己的东西,一样会被人嗤笑,既然都是讲的圣贤之言,那为什么不去自己读圣贤书呢?

苏泽看到李贽紧张的样子说道:“卓吾先生,您就不要紧张了,不就是讲学吗,我在衢州书院不是也讲过?”

想到苏泽在衢州书院的辩才无双,李贽终于放下心来,他问道:

“原来如此,汝霖还是要讲那华夏蛮夷论?”

徐时行他们没有听过华夏蛮夷论,李贽向他们解释了一下,徐时行等人毕竟还是年轻读书人,听到苏泽这一套华夏蛮夷论都觉得热血沸腾,他们纷纷说道:“若是讲这些,盛况定然不亚于当年心斋先生讲学!”

苏泽未置可否的笑了笑,他换上了一身灰色的儒衫,在众人的围绕下进入泰州城。

泰州赵知府乘坐马车在城门口等待苏泽,他当众将苏泽请上马车,但是被苏泽礼貌拒绝。

这位赵知府干脆亲自下马车,陪同苏泽向崇儒祠走去。

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开始向崇儒祠汇聚,等到苏泽坐在崇儒祠前的时候,整个街道都已经坐满了人。

从泰州府衙县衙的官吏,身穿绫罗绸缎的士绅商人,粗布衣服的工匠农夫,再到街头游荡的混混无赖。

苏泽还看到好几名身穿袈裟的僧人,穿着道袍的道士,简单看过去整个街道上足足围了上千人。

赵知府也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象,他上任之前就听说泰州讲学的底蕴深厚,学术风气十分的浓郁,可没想到竟然浓郁成这个样子。

李贽等人的心也揪起来,这么多人听讲,苏泽要是讲的不好,那肯定就砸招牌了。

徐时行也紧张的说道:“汝霖兄的华夏蛮夷论虽然听得人酣畅淋漓,但毕竟还是小论,在泰州讲这个真的可以吗?”

众人也纷纷点头,明代讲学之风盛行,讲学的主题也分为“大论”和“小论”。

大论就类似于儒家根本的理论,比如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为道”,又或者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这些理论都是通往圣人之道的。

而“蛮夷华夏”这类属于某种主题的理论,属于具体问题分析,所以被称之为“小论”。

“噤声,汝霖要开始讲学了。”

苏泽走到崇儒祠前,他直接在草席上盘腿坐下,开始讲到:

“百姓日用即为道。”

果然苏泽没有讲什么“华夏蛮夷论”,上来就是泰州学派的纲领性口号。

这句话一出口,果然引起了听讲众人的反应,赵知府皱起眉头,泰州学派虽然没有被朝廷取缔,但是如今朝廷诸公对此学派多有抨击。

人群中,一个樵夫打扮的老人露出追忆的表情。

樵夫朱恕,他是王艮讲学时候所收的弟子,当年追随王艮讲学的诸子之一。

王艮去世之后,泰州学派被官府打压,朱恕更是被当地衙门安了一个罪名通缉。

他逃入附近的山林中才算是逃过了官府的追捕,此后就隐姓埋名不再讲“百姓日用之道”了。

今日竟然能够在崇儒祠前再次听到这句话,朱恕只觉得苏泽的身影和心斋先生的身影有些重合,恍恍惚惚的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