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秘传真传(第3/4页)

前一任林百户曾经四处去其他卫所切磋,可都被对方用“家学不能外传”而挡了下来。

除此之外大明军队还兴起了训练浮夸的“战阵搏杀花招”风气。

所谓的花招,类似于近现代传武中的招数。这在宋代的军事书籍中就已经在军中严格禁止操练,更是严禁在战场上使用。

原因自然是很简单,战场是搏命的地方,你临阵对战用一套刀法,还没把刀舞好,就已经被对方弓箭手射成刺猬了。

鸳鸯阵的操练就很简单,刀斧手只需要练习砍人这么一个动作,盾牌手也只需要练习格挡就可以了。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就反复强调,不允许士兵在战场上使用各种“花招”,更是禁止所谓的“奇门兵器”上战场。

这种已经在唐宋军事书籍中辨析明白了的道理,到了大明朝的军营中还死灰复燃,究其原因还是军事技术断层,外行领导内行,让这些看起来威风凛凛的“花架势”成了各种“绝招密招”。

早在正德年间,明代已经能够自己铸造佛郎机炮了,还被王阳明用来平定了南昌之乱。

但是过去了几十年,浙江竟然缴获了佛郎机炮不会用。

这两门佛郎机炮苏泽还是笑纳了,方望海对于这两门炮非常重视,还从南京购买了火药和弹丸,一并送给了苏泽。

苏泽又看了看沙船的甲板,王家这批船用的木料很结实,苏泽立刻指挥军中的工匠上船,试图将佛郎机炮固定在沙船上。

李贽送完了沙船和火炮之后,随着甬船返回了上海,徐时行则留在了靖江看苏泽练兵。

徐时行也大大方方的对苏泽说道:

“汝霖兄,我是想要观摩你练兵,返回苏州也练一支团练保卫家乡。”

苏泽对于徐时行的偷师学艺并没有任何不满,而是大方的说道:“汝默兄尽管看尽管学,苏某练兵也没有什么诀窍,用的不过是死力气。”

可是等到徐时行真的看了苏泽练兵,才知道所谓的“死力气”是多么的难学。

能和士兵同甘共苦这一点,大明大部分的军官就很难做到,而赏罚分明这么看起来简单的事情,也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做到的。

接下来的日常操练,后勤补给,苏泽还要经常给士兵和附近百姓看病,制定各种值夜和巡逻的方案,徐时行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苏泽这支部队战斗这么强。

军饷尚且不谈,苏泽花在每一个士卒后勤和操练上的费用都是巨大的,大明朝根本养不起这样的兵!

就算养得起,那些军官也会将这些钱全部贪墨掉,抗倭缉私总团之所以能迅速形成战斗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泽带来的二十名护卫。

以林德阳为首的这批护卫都是林默珺挑选的精锐,他们本来就是长宁卫按照基层军官来培养的。

也是因为他们过硬的素质,才能迅速在战场上形成战斗力,要不然光靠苏泽一个人,不可能短期之内就训练出如此的精锐。

徐时行很快放弃了学习练兵的想法,他安心的跟随苏泽学习参赞军务,从制定作战计划开始,跟随苏泽学习最基础的军事技术。

在放弃了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后,徐时行的学习进度飞夸,他在做参谋上也非常有天赋,而且在做情报工作上也非常有天分,徐时行总能从逃难百姓口中复杂的描述中,抽丝剥茧整合出前线真实的情报。

苏泽啧啧称奇,这个时代江南人才的质量果然恐怖,不愧是未来的内阁首辅,果然不是尸位素餐之辈。

从徐时行整理的情报中,徐海手下攻打镇江的行动遇到了阻力,南京兵部尚书杨博以七十岁的年纪亲自督战镇江,死死的守住了镇江。

镇江虽然守住了,但是长江水师贸然出战,被倭寇小船袭击全军覆没,杨博当机立断烧掉了京口水师大营,挡住了倭寇夺取京口渡口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