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徐渭(第3/4页)

众人沉默了,如今论对倭寇情况了解,确实胡宗宪是第一。

而胡宗宪自从接受了抗倭主导权之后,也一直在征辟本地熟悉倭情的士子协助他抗倭,还听从了浙江当地的意见不再调集客兵入浙,而是改让俞大猷戚继光在本地募兵。

这些举动也让浙江读书人对他改观了一些,徐渭和胡宗宪本来就有故交,在胡宗宪的邀请之下,徐渭前段时间答应胡宗宪做他的幕僚。

徐渭说道:“抗倭乃是吾的大愿,谁能抗倭我徐渭就支持谁,我已经答应入幕协助胡汝贞赞画抗倭,大家就不要再劝了。”

众人沉默下来,胡宗宪举起抗倭大旗,众人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浙江也是倭寇祸害最严重的地区,这两年几场大乱都发生在浙江,浙江读书人对倭寇也是最痛恨的。

徐渭对诸大绶说道:“这次祭孔典礼之后,端甫兄就要入京赶考了,祝愿这次端甫兄能够高中头榜!”

众人纷纷附和,诸大绶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不求名列头榜,只求不要名落孙山啊。”

众人也沉默了下来,科举考试的残酷就在于此,即使是诸大绶这种二十一岁就中举的天才,在科举这个天才的厮杀场上也连续几年都不中。

徐渭更是干脆连举人都考不上。

这个话题有些僵,陈鹤说道:“这些日子要在衢州书院讲学,诸位兄台还是尽快将题目定下来,好让齐聚衢州的士子早做准备啊。”

衢州书院的“讲学”,实际上就是辩论,而且历来的传统一直都是紧贴时政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所为的讲学其实就是一省的读书人聚集在一起“键政”。

不过对于读书人来说,键政倒也不是完全的浪费时间,因为殿试的题目是要答策题的,也就是考策论。

等到了殿试的时候,要考察的就不仅仅是做八股文的能力了。

能参加殿试的,就已经确定进士资格了,这些都是要外放出去做官的,所以考较策论也是正常的。

这次参加衢州书院讲学的读书人中,很多都是要进京赶考的举人,聚集在一起讨论时政,也算是提前为殿试做准备了。

众人看向徐渭,徐渭不假思索的说道:“就以海禁为题吧。”

众人纷纷点头,这个题目也都是浙江读书人讨论烂了的题目,但正是这种有争议性的话题,越是能够引发好的讨论效果。

浙江人对于海禁的态度,比起闽广人来说更纠结一些。

闽广地区的百姓,自然是希望朝廷能开放海禁,比如严格执行海禁的闽广总督朱纨,就遭到了福建和广州籍官员的疯狂攻击,最后朱纨革职戴罪后自杀,主政福广的官员就再也不敢再说坚持海禁的事情了。

但是浙江的读书人,就对海禁这件事很分裂了。

浙江虽然也有不少山,但是杭州、绍兴附近还是大块鱼米之乡的,另外浙江的丝绸等行业也发达,并不和福建广州那样依赖海上贸易。

而倭乱对于浙江的破坏更大,浙江士绅百姓都痛恨倭寇,自然对于开海禁也不那么热心。

但是之前倭国入贡的港口是宁波,在以前倭国正常入贡的时候,宁波就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港口,风头甚至压过了福州和广州的港口。

而福建沿海地区也都有捕鱼的传统,在严格禁海的时候也会影响渔业,所以整个浙江读书人对于要不要开放海禁非常的纠结。

既然定下来了题目,众人再次请徐渭持笔,写下“平倭禁海”四个字,作为这次讲学的主题。

将题目挂在衢州书院的通坊上,整个衢州的读书人都暗暗记下题目,这段时间好好准备题目,等着在祭孔典仪后的“讲学”中扬名。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三月十日,苏泽一行人行船到了衢州,还没靠岸就看到了衢州书院高高的牌楼,牌楼下高冠宽带,读书人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