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徐渭(第2/4页)

衢州书院并不是官学,而是和延平书院一样是一座私人性质的书院。

不过衢州书院和延平书院不同的地方是,书院没有学堂,来这里的读书人几乎都是有功名在身的,大家来这里的目的不是学习八股参加科举,而是切磋交流学问的。

衢州书院曾经是心学重镇,王阳明就三次在这里讲学。

衢州书院并不设立山长一职,书院中有空着的精舍随便读书人住宿,还有当年王阳明讲学的旧址,供读书人切磋学问。

虽然衢州书院没有山长,但是此时众人围坐在四个读书人身边,等待他们分配工作。

这四人是浙江鼎鼎有名的读书人,他们是一个名叫“越中十子”的读书人结社的成员。

不过十人并没有到齐,这一次主持衢州书院的是十子中的徐渭、诸大绶、吕光升和陈鹤。

但越中十子并不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诸大绶都是举人,徐渭和吕光升则只是秀才,而是陈鹤是世袭锦衣卫百户,连个功名都没有。

在文风昌盛的浙江能称雄,在场的读书人都以他们为首,这是因为越中十子是王阳明心学的嫡传传人。

对于王阳明心学,朝廷的态度一开始也是禁的。

但是王阳明的地位在这里,直接禁止王阳明的学术也不可能,所以在嘉靖十七年的时候,时任礼部尚书严嵩,揣摩上意,反对自由讲学,借口书院耗财扰民又一次尽毁天下书院。

当时全天下的心学中心是绍兴府的稽山书院,王阳明的亲传弟子王畿在船上讲学,设立了流动课堂—鉴湖画舫。

而越中十子就是当时在鉴湖画舫学习王门经义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心学的嫡传。

浙江作为心学的大本营之一,越中十子的地位水涨船高,虽然如今十子中只有沈炼一人考中进士,如今出仕为官,但是他们的名头依然要比浙江其他读书人都要响。

越中十子当中又以徐渭和诸大绶名头最响,是越中十子的领袖人物。

将祭孔典仪的事情安排完毕,围在四人身边的读书人这才散去。

徐渭如今三十二岁,诸大绶三十一岁,四人中徐渭不是年纪最大的,但是看起来是最沧桑的。

徐渭很早就中了秀才,但是在乡试上一直都不如意,去年的浙江乡试再次落榜,对科举也有些心灰意冷了。

诸大绶的科举也差不多,他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还是乡试第二名,但是到今天连续考了十年的会试,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等到众人散去,诸大绶说道:“文长兄,你真的要给那人做幕宾?”

三人都看向徐渭,他叹息一声说道:“家中困顿,再不为幕全家老小都要饿肚子了。”

众人当然知道这是徐渭的托词,他虽然科举不畅,但是他也绝对算不上揭不开锅。

徐渭的书画双绝,在曲艺上造诣也颇深,他又是王学传人中所学做驳杂的,谋略兵法治政无一不通。

就算是徐渭不出仕,以他的名望也绝对不会饿死。

诸大绶所说的那人,就是刚刚取代张经,成为主持浙江抗倭大局的浙江巡抚胡宗宪。

诸大绶并不掩饰他对胡宗宪的厌恶,胡宗宪是严嵩的弟子,越中十子当年都是经历过严嵩禁毁书院的,再加上王学传人清流的立场,更让他们对于胡宗宪喜欢不起来。

张经其实在浙江的名声也不好,他调外兵入浙,大规模使用客兵,将浙江的治安搞得一团糟。

但是张经毕竟是取得抗倭大捷的,但是严嵩的党羽赵文华伙同胡宗宪弹劾张经,如今张经和李天宠被杀,更让浙江读书人鄙视胡宗宪。

徐渭也知道这是胡宗宪身上抹不去的污点,他叹息一声说道:“胡汝贞此乃权变之术,由他主持抗倭,总要比让他其他人来主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