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第3/4页)

林清材摇头说道:“往年也有过,看来是方知府侧重策论的缘故吧?这府试本就是知府大人做主,既然有这风声,汝霖兄就好好作答就是了。”

苏泽点点头,他倒是不怕策论,不过很多读书人听到这个消息就骂娘了。

可是骂娘也没有办法,县试三场,本身就是选拔考试,也没有乡试、会试那样严格的制度,甚至各地的考试日期都是府衙县衙自己定的。

真正的将县试纳入到整个科举考试过程,并且严肃化考试过程和录取条件的,实际上是清代。

所以明代的科举辅导书中,很少有县试的内容。

比如曾经有过一位重视律令的县令,就更看重判的答题,将第二场考试和第一场考试并重,考生也没有办法。

反正阅卷的是方知府,他要侧重什么自然只能听他的。

经策并重,不知道多少考生要愁的睡不着觉了。

果然陈朝源回来之后也得到了同样的消息,方知府要以策定次的消息在考生中飞快的传播开。

结果是于家书铺和苏泽书铺中的名家文集被一抢而空。

要知道这些文集是很难卖的,有些名家的文章很多,文集中的文章也不是篇篇都是精品。

而且名家文集的价格很高,成套的书价格都是很贵的,也因为雕版印刷的成本高,所以这些文集的售价很高,主打的就是个少销多利。

不过也没有办法,要提高策论的两个办法,一个是多读史书,那史书要比文集还贵还厚,现在读肯定是来不及了。

要么就是看这些名家文集,看看古代名臣是怎么讨论问题和办事的。

苏泽后悔没有早点将《古文观止》排版印刷出来,不过可以等自己考完了县试就印,这种精品古文选编的市场比自己想的还大。

第一场考完后两天,考院外再次张贴出红榜,苏泽的号牌“甲一”写在红榜中央,知道他号牌的亲友们又是一番道贺。

府试一千五百人,主榜依然是五十人,副榜也取了四十人,一同进入第二轮考试。

第二场考试内容也很简单,这一次是写“诏”。

诏就是一种公文格式,也就是朝廷的诏令,这种文章写起来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四六骈文就可以了,苏泽迅速写完了一篇。

判也是必考的,方知府的判也没有为难考生,都是大明律中量刑比较清楚的,苏泽将判词写出来之后,就交了考卷。

第二场张榜,苏泽的甲一依然牢牢的占据红榜中央的位置。

终于到了第三场府试了。

苏泽坐在考场中,拿起考卷之后立刻就笑了。

这场策论的问题很简单,题目名字叫做《靖海策》。

策论很长,主要内容就是论述南宋海贸发达,为什么海疆平静,没有出现海盗侵扰沿海城市的问题。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次府衙放出风声,要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了。

这是方知府不知道怎么写奏章题本,向考生们要灵感来了!

这些当官的可真的鸡贼啊!

方知府一边巡逻考场,也是有些尴尬的。

皇帝的命令传到福建,从福州府到南平县,所有的正印官都想着憋出一份策问,能一举被皇帝看中,一步登天提拔要职,一展生平所学,为国家平定海疆!

可是在书房憋了几天之后,方知府也歇火了。

要是这策论这么好些,那些专门干进言的科道言官早就被皇帝采纳了,也不会轮到他们这些官员上书。

方知府抓耳捞腮了半天,最后还是女儿方若兰给了一个主意。

为什么不让府试的学子帮着想办法呢?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嘛。

万一这些府试的学子有写的好,到时候再用在自己的奏章中不就行了。

方知府茅塞顿开,立刻采纳了女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