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府试求策,靖海七策(第2/4页)

子贡说他不如颜回,颜回能举一反十,而子贡只能举一反二。

孔子感慨说,伱确实不如颜回,我和你在学习能力上都不如颜回。

论语这段话,是体现孔子因材施教,善于诱导启发弟子。

可八股文,只能根据题目作答,如果将全文贴上去就得不到分了。

苏泽不由的感慨,命题作文难,要紧扣题目又要写出新意更难。

府试的难度就这么大了,自己如果没有系统,还真的卷不过这些大明卷王。

不过苏泽还是很快就有了解题思路。

还是从题目入手,“女与回也孰愈”。

子贡是孔子门下有名的弟子,是七十二贤之一。

而且孔子因材施教,能不知道自己门下弟子的成色?

孔子故意问子贡,就是为了让子贡反省自身。

苏泽提笔写道: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引出儒家推崇的自省,所谓“吾三日而自省”,从而开始谈儒家经义。

这样文章的题目就破了,苏泽提笔按照八股的格式,开始引经据典论述起来。

苏泽写的认真,没有注意到方知府已经站在他考棚边上,看着他在草稿纸上笔走龙蛇。

破题的不错,方知府摸着胡子,对苏泽的科举水平很满意。

这样的文章,就算是在院试也是十拿九稳了,考个举人也是有机会的。

方知府越看苏泽越是欣喜,以苏泽的年纪,就算是这次乡试不过,三年后也有机会。

而且他这篇文章,比上次县试时候的文章又有精进了。

县试结束后,方知府也调来了苏泽的文章。

对于苏泽破题的思路方知府也是认可的,但是那篇文章引经据典过多,反而有些说教意味,落入了科举作文的下成。

若不是因为这个题目破题太难,苏泽也不一定能得案首。

但是这次的文章苏泽写的很稳,平铺直叙又恰当引经据典,比起上一次的县试文章又高了一个层次。

根据海瑞说,苏泽系统读书不过一年,能有这个成绩当真是天分了得!

接下里的五经义,苏泽答的也是没有问题,试帖诗这些内容只要声韵对就行了,这两道经义题已经可以过关了。

方知府也看了其他几个县的案首,不得不说这一次各县的考生实力都不错,也有几个仅次于苏泽的种子选手。

方知府有些犯难了。

如果点了苏泽为案首,日后自己将女儿嫁给苏泽,恐怕也引发很多议论。

虽然现在他们不是翁婿关系,也不违反大明朝的规定,但是世人传谣可不管这些。

可若是将苏泽屈到后面的名次,方知府也有些不甘心。

县试、府试、院试都是第一名,也可以叫做小三元了。

乡试、贡试、殿试都是第一名,那就是大三元了。

大明朝目前只有一名大三元的读书人,那就是正统十年(1445年)殿试状元商辂了。

他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元老,官至内阁轶一品事,为一时名臣,民间称之为“三朝宰相”。

小三元虽然只是一个荣誉,但是有了这个荣誉,乡试就更容易考中了。

方知府有些犹豫,还有有些难以抉择。

要不然看最后一场?

苏泽考完了第一场,从考院出来后,又遇到了送食盒的彭安。

彭安将食盒递给苏泽,在他耳边说道:“方公子说了,第三场策论好好写。”

苏泽刚刚返回住所,林清材也冲进来说道:“苏兄,这次府试最后一场好好写!”

苏泽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

林清材说道:“府衙传出来的风声,这次府试策论也参与定等次,必须经义和策论双优的,才能被点中案首,策论不通的也会被黜落!”

苏泽这才想起彭安的传话,他问道:“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