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高煦(第2/6页)

朱棣说的话,也得到了勋臣们的认可,毕竟情报既然是侦查来的,那就有可能是敌人故意放给你的,你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而这种决策上的博弈,也是战争之所以精彩的一部分缘由。

朱棣从椅子上站起身,走到地图前:“首先,我们需要分析敌军的优势和劣势。鞑靼部蒙古人的优势是全民皆兵,而且马匹非常多,按理说应该行动非常迅速。但劣势就在于,他们汗廷的牛羊规模实在是太庞大了,如今草原下了一场雪,对普通牧民来说今年牛羊还没长肥,这就是雪上加霜,如果让他们抛弃牛羊,那就是抛弃唯一的财富,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敌人无论是否分兵,行军速度都快不起来。

“这不是本雅失里或是阿鲁台能够人为决定的,而即便他们决定轻装简行,没有牛羊作为补给品,在茫茫草原上,第一是补给很快会断绝,第二是即便逃走了,没了牛羊他们在新的地方也生活不下去,总不能喝马奶吃马肉。”

朱棣顿了顿,看向朱高煦。

“而我们的优势在于哪里?”

“有装备精良的骑兵尤其是具装甲骑,以及骡马化的炮兵部队。”

明军的步兵当然也很强,但问题在于,这种需要高机动性的场景下,步兵是很难靠双脚跟骑兵媲美移动速度的。

而炮兵虽然移动笨拙,可有大量骡马的牵引,行军速度反而不慢。

之所以不给普通步兵也配备骡马让他们坐在板车上行军,主要是因为明军没那么多骡马,所以只能步兵兄弟辛苦点了。

“劣势呢?”

朱高煦不假思索地说道:“补给线,补给线太绵长也太脆弱了。”

明军十几万人出塞,每日的补给消耗量都是相当惊人的,而这些补给全都要从北京开始转运,北京行部尚书郭资愁的头发都白了不少。

而且每出塞十里,补给的成本就要抬高一截,负责协调民夫补给后勤的徐辉祖,虽然准备了武刚车三万辆,能够随军运粮二十万石,并且沿途设立兵站分段储存,可越往北去,兵力越少的同时补给压力越大,而且被袭击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徐辉祖几乎每天都在给朱棣写信发警报,都是“不能再往北了,再往北补给线就绷不住了”之类的内容。

朱棣则对此置之不理。

之所以沿途分段储存粮食,就是为了一旦后面的补给运不上来,还可以回头取存好的粮食应急,又可以避免大军被大量补给拖累无法快速行军。

现在鞑靼部一直在往北退,朱棣认为他们没有绕过明军主力从侧面掐断明军补给线的能力,大概率想的是多躲一阵子是一阵子,等到明军补给跟不上,或许就撤军了。

这就是在比拼双方的定力。

反正朱棣已经做好了啃沙芦菔喝雪水的决心,不知道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做没做好。

“不击破鞑靼部,朕决不班师!”

朱棣看了一眼朱高煦,随后对众将说道:“老二已经把咱们的优劣说的清楚,大的方向就不用议论了,击破鞑靼部就在眼前,现在班师撤军是绝对不可能的,就说说剩下的事情。”

“第一。”

朱棣敲了敲放着沙盘的桌子,说道:“目前的情报是鞑靼部分两头往东、西两个方向逃窜,咱们兵力优势足够大,但不能分兵,分兵就有中计被各个击破的可能,这是兵家大忌,既然说不准现在的情况是不是阿鲁台故意放出来迷惑咱们的,那就按是敌人的计策来处理,所以咱们的骑兵必须一起行动,不能把本来就不占数量优势的骑兵再拆成两部分。”

朱棣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因为表面分兵然后诱敌深入,是蒙古名将们的惯用战术,都是先用轻装骑兵先将对手引到预设的战场,再以埋伏好的大队骑兵一举歼灭,三十多年前王保保在和林保卫战时就这样操作过,并成功将来犯之敌引进设下的口袋阵里,朱棣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