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条件(第4/6页)

在安南人看来,李景隆这位大明国公不仅仅五星上将,而且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虽然他在大明的内战中是战败方,但鉴于大明皇帝那无与伦比的、怪物般的军事能力,似乎这也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耻辱,毕竟放眼整个已知的“天下”,似乎并没有哪位名将能更胜朱棣一筹。

反而李景隆揍安南军,那确实是手拿把掐。

而且,李景隆本人的形象相当不错,身材高大、眉目疏朗,举止间顾盼伟然,参加所有活动都显得非常雍容有气度,谈吐也颇为不凡。

而且李景隆基本不会表现出胜利者的骄傲自大,对于普通安南百姓而言,他们从报纸上……是的,仿照《明报》,安南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官方报纸,报纸上的报道,李景隆总是通过各种身体力行的行动,来帮助安南国的百姓。

剿灭地方匪患,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给衣不蔽体的穷人发放免费衣服,兴建学校鼓励安南国的读书人进学并且提供公费的留学大明的名额。

在这段时间以来,李景隆显然做了不少善事,俨然是一副大善人的形象。

至于安南国消耗了储备粮以后遇到灾年怎么办,读书人留学大明的费用谁来出,这些问题就很少有人关心了,反正各方都得利了,唯一需要出资的,似乎就是安南国的朝廷,但陈天平敢说半个不字吗?定然是不敢的,因为一旦他进行反对,那么不仅是跟大明过不去,还跟在这些活动中受益的社会各阶层都过不去。

除了这些,李景隆严格约束军纪,并且发挥了自己【练兵】的天赋,受到了安南新军的敬畏,因此愈发地有威望。

李景隆狩猎归来,率军来到升龙府城门前,守门士卒恭敬地跪伏在地,并打开城门迎接李景隆入城,而他们身后的军队则缓慢通过城门。

这一幕看似普通,实际上却蕴含某种信息:

李景隆的权威,已经压过了复辟的陈朝国王。

而安南国陈朝的国王,此时就在升龙府城内,针对之前李景隆递交的一系列大明方面的撤军要求,进行着讨论。

安南的王宫中,陈天平正端坐在王位上,其他的文臣武将亦是坐在大殿的椅子上,这一点与华夏颇为不同,倒是颇有唐朝的风范。

嗯,这个有个小故事,大臣们站着上朝,是从宋朝开始的。

有一天上朝,赵匡胤指着奏章上说有一个人说不认识,示意让宰相范质上前看看,可是等他为皇帝解除了疑惑后回来发现自己的椅子不见了,其实这是赵匡胤事先就安排好了让人给撤走的,范质和赵匡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个人是没有说话,后来范质也只好站在立刻原来的位置,大臣们看见宰相都站着,也不好意思站了起来,到了第二天大臣们上朝后,发现了大殿内所有的座位都被撤退了,从此之后大臣都站着上朝了。

明朝还稍有人性化待遇,有“侍坐”这个可选项,一般年老体衰的大臣,只要不是正式的大朝会,都有坐着的待遇,虽然通常坐的是锦墩不是椅子。

说回安南国陈朝这里,坐在陈天平下手的,就是原天长路都统、少保王汝舟,以及原三江安抚使陈恭肃。

现在王汝舟已经成了安南国的丞相,而陈恭肃,则成了副丞相。

“殿下,我认为,应该全盘接受大明的条件。”

目前陈天平已经退掉了胡氏父子建立大虞时的帝号,也不敢搞对内称帝对外称王那种内外各一套的小伎俩,所以即便是朝议,也只能被称呼“殿下”而不是“陛下”。

老谋深算的王汝舟站了起来。

他年逾古稀,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双眸炯炯有神,现在已经是安南国最德高望重的宰辅,因为在过去陈朝的时候,他就曾跟胡季犛一起侍奉过安南国的数位先帝,又亲手把胡季犛给送走了,现在论起资历,王汝舟已经无人能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