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条件(第3/6页)

并且,大明的棉纺织品,不仅在价格上低廉,在质量上还高出安南国的土布不止一筹,因为大明的棉纺织品,都是统一选择原材料并且进行流水线生产的,质量还非常稳定。

除此以外,大明的棉纺织品花样还很多。

毛巾、被单、长衫、裙子、内衬……可谓是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大明制作不了的。

对于安南人来说,他们花费很少的费用,就购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在他们看来,肯定是赚了的。

总之,因为生活待遇并没有变坏反而变好,而这些驻扎的明军,军纪还算严明,没有出现频繁地、大规模地对本地居民的骚扰事件,而且帮忙剿匪的同时,还在不断撤军,因此安南国内的民众,并不算讨厌明军。

在大力度的宣传下,安南国内的百姓,有八九成都认为,明军是来帮助他们推翻篡位暴君的统治,恢复国内秩序的。

至于剩下的那一两成,除了本能地讨厌明军的,就是一些有识之士了。

这种安南国内的有识之士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安南人士”,认为明军虽然推翻了大虞,也就是胡朝对安南的统治,但同样,也割走了安南国北部关键的红河三角洲,以至于安南国失去了倚为天险的富良江防线,这条防线对于安南国的意义,就如同长江对于华夏古代的南方政权的意义一样……同时,对被安南国打的抬不起头来的占城国割让了横山关及其以北的土地,也被这些人认为是耻辱,是大明强迫安南做出的让步。

另一种则是没有这种认同感,但对于大明的经济殖民感到担忧的人士,安南国内当然也有能洞察局势的聪明人,大明费了这么大力气,为什么要撤军?除了占领成本高昂以外,自然就是大明整体对外政策的转变。

郑和远洋舰队的一系列行动,现在在数个月以后,已经随着各国海贸商人的往来,逐渐被传播到了东南亚的各地。

显然,明军跟过去的元军不同。

元军不论是攻安南、占城还是爪哇,都是采用远征征服,而后直接派兵占领驻守的模式,明军则完全不是这样,明军不管是在安南的撤军行动还是对吕宋国马尼拉港,亦或是三佛齐国新港的攻略,都说明了明军对于这些海外的土地,并没有进行直接统治的兴趣。

大明所需要的,是控制关键航线和港口,将商品输入到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再利用这些财富扩大生产、供养军队。

这个套路,已经被部分安南国有远见的人士所洞察了。

可这没用。

别说看破不说破,就算是看破又说破,又有什么用呢?

大明的计策,是不折不扣的阳谋。

我也没欺负你,签订的是自由贸易协定,你的商品也可以卖到大明啊!

而且,商品交易都是公平自由的,你们国家的百姓买大明的商品,那是因为大明的商品物美价廉,如果你觉得侵占了你们的市场,那大可以减低售价或者提高质量,这本来就是公平竞争。

话当然是让人挑不出毛病的,因此在安南国内士林的争论里,也很少有人能说,大明对安南的贸易是不公平的。

相反,安南的拳头产品,譬如翡翠、犀角、龙涎香等等,也确实反向输入大明了,这些拥有产品生产权力的地方豪强,都挺支持自由贸易的。

大明在贸易上,并没有进行任何阻拦,只要你觉得能卖得出去不会亏本,那你就来大明卖,正常交关税就行。

这种公平公正公开的自由贸易,在道理上,很难让人挑的出刺来。

总之,李景隆作为驻安南明军最高指挥官,在安南国内的形象还是不错的。

除了一部分安南人的慕强心理,更多的则是李景隆本人在政治作秀上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