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假账(第3/6页)

“若是从受益人的角度来看,两淮都转运盐使施幼敏恐怕是脱不了嫌疑的,而且此前都察院来查的时候,就有些官员自杀而死,死法几乎是一模一样。”

“嗯……”

解缙沉思了起来,赵海川所说的,正是他所考虑到的关键。

但这一点,却也偏偏是棘手的地方。

因为施幼敏一向谨慎,而且官声不错,当初是太祖高皇帝以“为官清廉”提拔到这个位置上的,经过锦衣卫之前的调查,施幼敏从不接受贿赂,而哪怕是此前的淮商吴家,也确实行贿被拒绝了,想通过污点证人的方式给其定罪,都没有实据。

这就让解缙很难办了。

能抓王远山这位从三品,是因为解缙拿自身当诱饵,才办成的,而施幼敏滴水不漏,委实有些难办,这也是为什么此前都察院和锦衣卫都无功而返的缘由。

如果是查案,恐怕这件事,还真的只能是私下里进行,否则,在两淮盐场这块地方,必定是举世皆敌,毕竟明里无论是谁,都不会配合锦衣卫继续查下去了。

但是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光是靠查账本,是很难查出来些什么的,账本在明面上,一定是做的天衣无缝。

不能公开抓人审讯,私下也查不出什么来,还能怎么办?

就在这时,忽然有锦衣卫禀报,京中总裁变法事务衙门有密信送到,规格很高,是一队锦衣卫护送的。

“可是国师的信?”

解缙大喜过望,问道。

“正是。”

解缙拆开了姜星火的来信,匆匆浏览一番。

看完信后,他忽然压低了声音,目光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说道:“国师倒是给了一条妙计,可令此难题迎刃而解。”

赵海川没说话,但他知道,如果是自己能知晓的内容,解缙一定会告诉自己的。

“你说这账,为什么难查?”

“年份太多,数目太大,千丝万缕。”

是的,两淮盐场一年就产出全国一半的食盐,那可是供3000万人吃的食盐,无论是盐场的维护,还是给灶户、盐丁的支出,再到卖给商人的盐,里面的账目到底有多纷繁复杂,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而且这肯定不是一个人贪的,而是有组织的长久谋划,而在这个组织里,每个执行的个体都只是一环罢了,但抓到一个或是几个,是没有意义的,其他更上层的人,可以随时脱钩。

在账面上,比如贪了价值70万两白银的盐税,那么账面的正常反应是70万两白银的现金短缺,原因不清、去向不明,但为了掩盖这一行径,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来使之不被发现,比如制造假凭证使这70万两白银正常走账,或者将这笔钱算入到某项开支之中,也就是虚列费用,在贪墨之初,贪墨者肯定就便做好了周密的计划,想查起来,相当的费劲。

那么让吴家之类的盐商来检举和提供证据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不同的商人或者商帮,都是跟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对接的,虽然绝对数字惊人,但从总量上看,单个家族的份额占比并不大,想要通过商人来倒推,那也跟盲人摸象差不多,只能摸到一角,很容易就被掩盖过去。

至于发动所有商人,那更是不可能,除了吴家和刘富春,总裁变法事务衙门手里,其实没有其他的商人可以控制了。

但姜星火给出的解题思路却与这些都不尽相同,让本以为不可能的解缙豁然开朗。

“赦免盐丁和灶户贩卖余盐的罪行,不算旧账算新账,宣布从今年起提高余盐收购价格,从灶户手里拿到今年的出盐数,鼓励灶户、盐丁发起清查蛀虫的运动,积小为大,用拼拼图的方式查出真相。”

既然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查不到证据,账本做的天衣无缝,而商人们那里又是盲人摸象,那干脆就从源头开始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