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华夏因何成为华夏?(第3/4页)

朱棣坦承了自己征伐日本的计划。

“第一步,自然是派以曹国公为主使的使团出使日本,探查金山银山是否真的存在,同时了解日本彼时国内的庙堂、军事、经济等等情况;第二步就是重新拿回济州岛,并且肃清对马岛这个倭寇巢穴,以这两个岛为基础,整训军队,适应当地的气候水土;第三步,派遣密使借机挑动日本内乱,支持南朝的复国势力,等到日本乱起来,再寻机占领佐渡金山所在的岛屿,和石见银山所在的日本‘中国’地区。”

这里面要说的是,朱棣之所以说的是“拿回”济州岛,便是因为济州岛曾经是元朝的耽罗军民总管府,主要目的是征伐日本和养马,济州岛东面与日本的长崎县隔海相对,是进攻日本的后勤基地,还是水师演习海战的重要场所。

至于养马则是耽罗自古产战马,是亚洲非常适合养马的地方,水草丰满、气候适宜,元亡时,此岛仍有战马二三万匹。同时也承担了流放囚犯的职责,比如陈友谅之子陈理、明玉珍之子明升、元朝皇族就流放至此。

大明虽然同意了《耽罗计禀表》,但李氏朝鲜跟高丽还不一样,认不认之前的说法,完全在于大明的心意,而不在于朝鲜。

以李氏朝鲜对大明的“事大主义”国策,区区一个济州岛,李氏朝鲜是决计不敢违逆大明的。

顾成并非迂腐之辈,他只是处于总参谋长这个实际角色的固有惯性,见朱棣计划的井井有条,基本所有方面都考虑到了,并非是一拍脑袋进行决策,所以稍稍放下心来。

但作为一个戎马五十余年的老军人,顾成深知在这个时代进行跨海远征所需要的惊人补给损耗,以及超高的组织能力,对大明来说是一种怎样的考验。

所以,顾成依旧保留了对征伐日本的反对态度。

毕竟,在座的各位,没有人敢说自己真的了解日本这个国家。

……

而就在隔壁简短交谈的同时,这边的讲课也开始了。

朱高煦和李景隆,听得都很认真。

对于李景隆来说,前往日本,来回估计得有数月时间……如果他能活着回来的话。

因此,这对于李景隆来说,就是姜星火在诏狱讲的最后一节课。

最关键的是,课到听时方恨少啊!

这节课关键就关键在,可以教他最需要的东西,也就关乎了他的身家性命。

而对于朱高煦呢,按照他的估计,可能只剩下多则七节,少则四五节课了。

在这之后,姜星火就将出狱,他们的身份,恐怕也很难继续隐藏下去。

换言之,姜星火毫无保留地授课的时间,也就是这四到七节课了。

正因时间短暂,才分外珍惜。

“刚才所说《国运论》第二卷最开始要讲的,便是‘地理决定论’。”

姜星火缓缓说道:“当然,我要首先说一个前提,那就是地理决定论,不代表地理决定一切,只是要从最大可能性的视角出发,阐释国家形成与发展所受到的最大限制与约束。”

“任何从单一因素或维度来对整体事物下定论的,都是片面的、主观的、不准确的。”

先叠了层甲,姜星火开始讲述。

“地理决定论,是地缘庙堂学说的先决条件。”

“地缘庙堂学说,则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指导理论。”

“所谓地理决定论,就是指认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其文化特点由其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理论。”

“进一步演进,便是指由不同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受到当地地理环境、动植物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国家之间产生了发展路径的差异。”

李景隆今天异常积极,他若有所思地问道。

“姜郎的意思,便是说国家的形成,先天地就受到了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是这些环境因素,影响并塑造了国家,换句话说,是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