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农耕文明的真正成因(第2/4页)

但是对风水术的其他部分,他却了解甚少。

张宇初也曾试图请教同样精研风水术的几位其他门派的长老,可惜每个人都讳忌莫深,不愿与他多言,这些都是他们门派传承的东西,怎么可能跟外人分享。

直至今日,姜星火的出现让张宇初看到了希望。

张天师仿佛找到了一条前路。

他的内心在狂笑。

“本天师直接学仙人的风水学了!”

“你们这群老东西带着老掉牙的残缺风水术进棺材去吧!”

“道爷我马上就要成了,哈哈哈!”

……

姜星火指着文字地图说道。

“其实影响大明的【风】主要只有两种,一种是西北季风,一种是东南季风。”

“而这两种风也很好分别,因为它们出现的时间不同。”

“西北季风,出现在冬季,是从漠北吹向海洋,所以是西北走向。”

“东南季风,出现在夏季,是从南面的海洋吹向陆地途径大明东南。”

地图上画得很简单,几乎一眼就看懂了,但李景隆却并不满足,作为专业的托,他必须要把每个问题都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两股季风,都是怎么来呢?”

朱高煦奇怪地看了他一眼,风就是风,当然是吹来的啊,还能怎么来的?

他显然没有理解李景隆的深意。

这也是隔壁张天师正在屏住呼吸等待的答案。

风,尤其是如此大规模、有规律、能影响整个华夏大地的风,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风水学,需要知道的肯定不止是表面上的那些历史经验,否则的话,依旧是“术”这个层次,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称之为“道”。

面对这个问题,姜星火罕见地沉思了片刻。

要讲,当然能照本宣科地讲。

但是以他们的认知水平,百分之九十九是听不明白的。

如果姜星火再把海陆四循环的四个压力点一画,估计他俩就直接蒙圈了。

所以,要讲明白,但是有些东西可以省略,最好用他们日常能理解的方式去讲。

而有些概念,譬如“冷高压”,可以不是那么较真,严格意义上来讲,高压或者低压是气压概念,不能跟寒冷或者炎热绑在一起,会造成误导……并不是说冷的就是高压,热的就是低压。

但是姜星火决定先不讲的那么教条、刻板,先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日后等补充的知识多了,他们自然也就明白了。

所以姜星火认真地沉思后,捋了捋思路,开口说道。

“为什么会形成风,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刚才在讲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

朱高煦迟疑地问道:“姜先生是说,那、那个‘比热容’?”

“对。”

“先说冬季的西北季风。”

姜星火指着文字地图问道:“在我们正常的认知里,大明的田地已经极为广袤、辽阔了,是不是?”

朱高煦和李景隆点了点头。

这自然是没什么问题,而且符合常人认知的。

李景隆补充道:“而且不只是大明,大明的西面,还有近乎无穷的陆地,蒙古人曾经探索过,但即便蒙古人远征了几万里,光是赶路都要花费数年,却依旧没有向西探索到世界的尽头……倒是向南的方向,唐朝的玄奘就有记载,天竺的最南部比我们的最南部要更向南,但是并不算极远,天竺向南的陆地也是有尽头的。”

姜星火的手指,在文字地图的右侧,画了一个奇大无比的圈。

“那如果我告诉你们,我们东侧的大海茫茫无际,比我们已知的陆地都要宽广,你们信吗?”

两人刹那犹疑,对视一眼后,反而都同时点了点头。

“传说中,东面的大海苍茫无际,即便是徐福等准备充分的船队,出海远航依然无法探索到大海的尽头,东面的大海,确实有可能比我们认知里的陆地还要大,否则一代代人出海,总该是有人看到尽头的。”